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日光温室南北垄长度较小,田间作业效率不高,难以实现机械化有效利用的问题,本试验以―粉太郎‖番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日光温室内两种不同定植方式东西垄向高架栽培周年生产效果,并与生产上常用的南北垄向定植方式相对比,筛选出对产量影响不大的东西垄向栽培模式。试验采用基于南北、东西两种不同垄向设计的2个东西大垄处理,处理A:东西大垄单行(10cm-100cm株距,110cm垄距);处理B:东西大垄双行(40cm-70cm株距,80cm垄距);以南北垄向定植为对照,CK1:南北大垄单行(30cm株距,100cm垄距);CK2:南北大垄密植(10cm株距,100cm垄距)。分析作物生长、环境及产量后,综合评估东西垄向栽培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处理A作物群体内通透性较好,中下部见光好,有利于群体内部见光通风散湿,利于防止病害的大范围爆发,利于开花坐果,因其环境因子分布更为均匀,使得各环境因子更能得到高效利用,所以其长势好,叶片大且健壮,衰老缓慢,延展好,株型匀称;冠层叶面积指数小,群体内叶片相互遮挡小,间隙大,中下部透光性好,无严重遮阴,这种栽培模式更利于该区域植株的光合,为番茄的产量形成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光合面积,光合作用产物积累量也就更多,坐果率高,平均单果重最大,达到0.17kg,亩产量达到7378.54kg,亩产量略优于南北大垄单行传统CK1(6526.80kg)和东西大垄双行处理B(5692.50kg),显著优于南北大垄密植CK2(5418.27kg),故处理A也能满足生产的基本要求。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处理A栽培模式更加的便于使用和机械化设备进行环境调控和作业。处理B单元间虽然预留了一定间距为南北遮阴提供透光,但由于叶片生长层叠导致封垄密闭状态,环境不利于气体流通,更不利于透光和散湿,使植物长期处于高湿环境,容易导致病害的爆发,封垄后,植株长势变差,光合速率低,产量低,进而说明处理B的栽培结构不合理。综合以上情况考量,处理A这种东西垄向大垄密植的栽培形式利于机械化的实现,适于番茄生产中高产优产的基本要求,可以尝试在大规模生产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