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MM理论提出的近60年以来,金融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究公司最优财务杠杆比例,提出了各种理论分析与模型预测。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公司发行的债务总是低于理论模型得出的最优比例,资本市场中广泛存在“低杠杆公司”,甚至有的公司在进行外部融资时不会选择任何有息债务,也因此被称作“零杠杆公司”。零杠杆公司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完全放弃了持有债务带来的收益,这与经典资本结构理论所提出适度负债以最大化企业价值是相背离的。公司选择不负债对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挑战,现有理论并不能对这种现象作出合理解释。零杠杆融资策略作为解决资本结构问题的一种“角落方案”,因其特殊性吸引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这种极端融资策略使用背后的动机是学术界一直想要探索的疑惑。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发现在我国各个行业中普遍存在着零杠杆现象,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零杠杆公司占同行业全部公司的比例相比其他行业较高,这两个行业显著特征是对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技术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又是由公司的研发投入规模决定的,因此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否研发投入较大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零杠杆融资策略,这其中的内在作用机制又是什么?基于2012-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本文探究了研发投入对上市公司零杠杆策略选择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检验了研发投入影响企业极端融资选择的内在作用机制。一方面,考虑研发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从1996年开始实施到最近几年的不断完善,扩大研发费用的扣除比例、统计口径以及适用范围,在这一政策激励下企业利用研发投入开展税收筹划就会更加积极。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越大,利用现行政策规定进行避税的动机就会更强,积极避税不仅为企业减少了现金支出,产生的非债务税盾也对债务税盾收益形成了替代,企业可能会主动选择零杠杆策略。另一方面,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企业在进行研发时由于技术的高度机密性向外界披露的信息较少,在进行外部融资时会面临更高的风险溢价,并且研发活动一般周期长、转换成本高并且成果价值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的困难,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因此企业研发投入的规模越大,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也可能会使得企业不得不选择零杠杆融资策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最终发现,高研发投入的公司选择零杠杆融资策略的可能性更大,并且证明了企业避税以及融资约束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传导机制,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有助于从根源上理解高研发投入上市公司选择零杠杆策略的原因,同时为企业作出这种极端融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