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和氮沉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大重要方面,通过改变土壤水、气、热、肥等状况,已经影响植物和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的贡献,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地区,关于增温及其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植物来源有机碳和微生物来源有机碳的影响还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站-三明陈大观测点,设置对照(CT)、增温(W)、施氮(N)和增温施氮(WN)4种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在2018年4月份分别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壤样品,分别采用氨基糖和木质素酚类两种分子标志物表征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植物木质素组分,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变化情况,旨在从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碳的动态变化角度,探究增温、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及机制。主要得出的结果如下:(1)增温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氨态氮、无机氮的含量,施氮处理显著增加10-20 cm土层土壤氨态氮、无机氮的含量,增温+施氮处理增加0-1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10-20 cm土壤氨态氮、无机氮的含量,说明增温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施氮可能会抑制增温对有机氮矿化的促进作用。增温显著降低0-10 cm土层土壤MBP,施氮和增温+施氮处理降低0-10 cm土层土壤MBC,增加MBN,说明了增温和施氮可能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2)增温显著降低0-10 cm土层土壤F:B比值,降低10-20 cm土层土壤真菌、细菌、总微生物PLFAs含量和F:B比值,增温+施氮处理提高了0-10 cm土层的细菌和总PLFAs含量,降低F:B比值,降低了10-20 cm土层的真菌、细菌和总PLFAs含量,说明增温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通过降低自身的生物量和调整菌群结构来适应环境变化。(3)增温显著提高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NAG活性,降低0-10 cm土壤AP活性,而提高βG活性,降低10-20cm土壤βG活性,施氮处理增加了0-10 cm土壤βG、CBH、NAG和AP活性,降低10-20 cm土层土壤AP活性;增温+施氮处理显著降低0-10 cm土壤AP活性,提高βG、CBH、NAG活性,降低10-20 cm土壤AP和βG活性而提高CBH活性,说明增温可能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需求格局。(4)增温显著提高了10-20 cm土层土壤的胞壁酸含量和降低了GluN/MurA比值,施氮处理提高了0-10 cm土壤的胞壁酸含量和降低了GluN/MurA比值,降低了10-20 cm土层土壤的总氨基糖、氨基半乳糖含量,增温+施氮处理降低了0-10 cm土壤总氨基糖、氨基半乳糖含量和GluN/MurA比值,并且降低了10-20 cm土壤的总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含量,说明增温、施氮都有利于细菌来源氨基糖在土壤中的固存,而不利于真菌来源氨基糖在土壤中的积累。(5)增温降低了0-10 cm土壤的V类、S类木质素单体和总木质素含量,施氮降低了0-10 cm土层的V类木质素单体的含量,增温+施氮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壤V类、S类木质素单体和总木质素含量,说明增温和施氮促进木质素的分解;而增温、施氮以及增温+施氮处理下表土层的(Ad/Al)v比值显著提高,说明增温、施氮和增温+施氮联合处理使表层土壤木质素的氧化分解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