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后,文学得到解放,文坛也重新对人们开放。年轻的贾平凹也踏入了文坛的新环境。但他是以一种积极,充满幻想和美好想象的角色映入读者的视野的。他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也从此开始了他对文学执着地追求,对人类精神以及人类生存状态坚持不懈地探寻。贾平凹的这条路是坎坷的、艰难的,是遥远的。他的文章里透漏出的辛酸可以看到这条艰难的探寻之路的痕迹。
目前,学术界对贾平凹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宽泛。贾平凹从《废都》起便成为当代文坛的一个争论的“焦点”。批评家和读者对其是褒贬不一。他本人也经受了很多别的作家没有的痛苦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依然执笔继续自己的人生写作。然而,贾平凹在当代文坛上却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他写作中始终透露出的对中国人民最亲近的土地的热爱,他的作品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学的展现,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等等。所以对贾的研究,越来越有其必要性,个人感觉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中国韵味”。但是,当前很多研究局限于对其某一时期作品,和对其某类作品的单一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试图以贾平凹小说中隐在的对人类精神世界以及人类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为主线进行串联,结合具体代表作品进行系统的阐述。本文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贾平凹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来探索贾平凹作品中对人性的探寻,主要涉及爱情以及争议最为激烈的爱情中的“性”两方面;第二部分,是在前一部分分析论述的基础上,进而阐述贾平凹对于人类精神的忧思以及对精神重建的努力,主要从他对现实的深刻审视、对传统的“无法忘却”以及在这种审视下进行精神重建的努力三方面进行阐释;第三部分,主要是写贾平凹小说由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观照到对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来体现贾平凹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吁。
总之,贾平凹是个情感型的作家,他个人的性格品质注定了他那份对人类独到的关怀。他背负着自己的精神重担,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和创新,以自己独到的风格书写人生,记录社会,或许他暂时不被一些人理解,但是他的带有预见性的作品实能引起社会人的关注,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走向或归属起到了很大的警醒作用。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相信对人类生存和人类精神的观照会越来越多。因为“文学是人学”,世界是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