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诚信的社会认同提升对策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者,正也。”作为公权力部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是地方政府必须严守的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地方政府“带头”讲诚信,上感下化,将会充分发挥出地方政府的良好示范和辐射作用;地方政府不以身作则讲求诚信,将会成为整个社会信用水平滑坡和社会信用体系瓦解的直接导火索。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强调诚信问题之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发布,不断将地方政府诚信推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政府诚信需要社会认同。地方政府诚信的社会认同,是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诚信的认同,是主体(社会公众)与客体(地方政府)之间的一种博弈与互动,涉及地方政府诚信的社会评价问题。综合来看,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政策、职能、道德与法律等地方政府因素,社会认知、心理预期、利益诉求与行为选择等社会公众因素,及网络环境与传统诚信文化因素。承认地方政府诚信缺失这样一个事实,是深入分析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中存在问题的先决条件。随着诚信政府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诚信的评价逐渐趋好。但与现实要求相比,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中仍然存在理论预设理想化与地方政府实际行为现实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自我感觉良好与公众普遍认同较低之间的矛盾,网络环境无差别比较与客观地域差异之间的矛盾,传统诚信文化惯性阻力与地方政府诚信创新需要之间的矛盾,从而不断引发认同的参照性、对抗性、真实性及转换性等问题,反过来又将加剧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的滑坡。这不仅与社会公众及地方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紧密相关,而且与网络环境、传统诚信文化层面的局限性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诚信是一个涉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实然与应然、心理与行为的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性问题。提升地方政府诚信的社会认同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基于对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是加强地方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增强政策科学性、稳定性与规范性,加快角色理念与职能转变,强化普遍的诚信道德教育,夯实诚信的法律保障基础;二是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以文化、诚信、法制与民主宣传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引导实现公众的社会认知科学化、公共期望理性化、利益表达合法化与公众参与自觉化;三是优化地方政府诚信的网络环境,完善“政府—企业—网民”三位一体的网络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引导—整治—防范”多措并举的网络环境治理模式,探索“绿色倡导、信息共享、协调发展”的网络环境治理路径;四是汲取传统诚信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继承荀子“不信而信”、韩非“赏罚敬信”与朱熹“不自欺不妄”等古代大家的诚信思想。
其他文献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2012年以来,国家领导人在很多讲话中阐述信仰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关系。信仰就是因信奉而敬仰,信仰问题是我们人活在世界上需要
张杰教授是国际符号学学会董事局成员、财务总监、执行理事,中国语言与符号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符号学、比较文学、俄罗斯文学与文论等方面的
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邓小平精神是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
"培养什么人"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方向。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中有关"培养什么
火泥熔接技术具有焊接速度快 ,焊接质量高 ,连接好 ,操作规范 ,省时省力等特点 ,正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地下变电站的接地网要求焊接质量高、耐腐蚀、施工速度快 ,所以设
鲁迅的散文看不见风花雪月,也难见到小桥流水,而总是在焦虑与孤独中寻找存在的意义,从存在与经验两个方面深入人的不成熟状态。《影的告别》与《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的代表
民众信仰包括官方信仰和民间信仰,是指广大居民对政治生活的一种态度。在当今,我国官方政治信仰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以某钢厂冷轧厂废水处理站的中型膜生物反应器为背景,介绍采用PLC和Win CC设计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监控系统的方案。给出其硬件结构、软件流程和监控界面。
本文结合吉林——长春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油品的运行情况,分析了影响长输管道输送油品质量的因素,提出了保证输送油品质量合格的措施。
在现代意义的性别观中,两性平等的实现程度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程度的标志。在我国,男女平等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已逾二十年,有关学校性别平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