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鼻疽菌诱导宿主细胞线粒体自噬促进其胞内增殖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px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i)简称类鼻疽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短杆菌,所致疾病称为类鼻疽。类鼻疽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的热带医学传染病,主要流行于澳大利亚北部、东南亚等地区,我国的广东、海南、香港、台湾等地也是主要疫区,其临床表现为急性细菌性肺炎、弥漫性内脏脓肿和局部感染,伴随败血症时死亡率可高达40%。目前对于类鼻疽尚无特效药和有效疫苗,加之病程进展较快和疾病复发率高的治疗难点,因此深入研究其感染致病机制,将为类鼻疽的防控提出新的思路。线粒体自噬作为机体维持细胞稳态的重要调控手段,通过清除受损线粒体和其产生的副产物活性氧从而降低其可能引起的机体损伤。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病原体通过主动诱导线粒体自噬操纵宿主抗感染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持续性感染的目的。作为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类鼻疽菌感染能诱导线粒体自噬且在实现其感染和定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论文重点探究了类鼻疽菌感染宿主细胞后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促进其胞内存活的生物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病原体与宿主互作层面,初步探讨了类鼻疽菌诱导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1)探讨类鼻疽菌诱导宿主细胞线粒体自噬的生物学意义;(2)从病原体-宿主互作层面初步揭示类鼻疽菌诱导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构建类鼻疽菌感染巨噬细胞模型,使用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通过流式细胞术和全波长酶标仪检测线粒体功能障碍;通过q-PCR、Western-blot、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类鼻疽菌感染后诱导线粒体自噬的发生;胞内生存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类鼻疽菌的胞内增殖和活性氧产生。(2)采用siRNA、q-PCR、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经典自噬途径与类鼻疽菌诱导的线粒体自噬的关系,以及对细菌胞内存活的影响;通过深度测序筛选宿主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类鼻疽菌感染宿主细胞前后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变化;生信分析预测筛选类鼻疽菌引起线粒体自噬的关键分子,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其敲除菌株,并通过q-PCR、激光共聚焦观察其感染RAW264.7后线粒体自噬的改变。【研究结果】(1)类鼻疽菌感染后宿主细胞线粒体发生明显的结构形态损伤和功能严重受损、类鼻疽菌感染巨噬细胞后双层膜性囊泡结构包裹线粒体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感染细胞线粒体自噬小体数量明显增多,mtDNA拷贝数明显降低,线粒体分子伴侣蛋白HSP60和内膜蛋白TIM23表达明显下调。(2)类鼻疽菌通过诱导线粒体自噬促进宿主细胞内线粒体活性氧清除,增强线粒体自噬能提高巨噬细胞内类鼻疽菌载量,且类鼻疽菌诱导的线粒体自噬是通过减少活性氧来促进其胞内增殖的。(3)类鼻疽菌诱导的宿主细胞线粒体自噬依赖经典自噬途径,抑制宿主细胞ATG7、Beclin 1表达可干扰类鼻疽菌诱导的线粒体自噬过程,导致受损线粒体无法被清除并在胞内蓄积。(4)宿主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发现类鼻疽菌感染细胞后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表达均出现升高,细胞内质网应激激活。(5)生物信息学筛选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针尖蛋白BipD为类鼻疽菌诱导线粒体自噬的关键候选靶标,ΔbipD敲除株感染RAW264.7后mtDNA清除降低,诱导线粒体自噬能力明显受抑。【主要结论】(1)类鼻疽菌感染诱导宿主细胞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并通过诱导线粒体自噬清除宿主细胞内活性氧来促进其胞内增殖;(2)类鼻疽菌感染宿主细胞内质网应激激活可能是线粒体自噬的上游调控因素,其Ⅲ型分泌系统针尖蛋白BipD可能介导了类鼻疽菌诱导的宿主细胞线粒体自噬。【创新性和研究意义】我们报道了类鼻疽菌可以诱导宿主细胞线粒体自噬现象及其通过清除线粒体活性氧有利于类鼻疽菌在胞内增殖的生物学意义,从病原体-宿主互作界面探讨了类鼻疽菌诱导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揭示了经典自噬和内质网应激在类鼻疽菌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中的调控作用,初步鉴定了BipD作为类鼻疽菌Ⅲ型分泌系统针尖蛋白可能是该菌调控线粒体自噬的重要分子。该研究为深入阐明类鼻疽菌感染机理、制订类鼻疽防治的新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其中约85%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对于大多数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或发生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分子靶向治疗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厄洛替尼是经典的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
背景及目的: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膀胱炎,其显著临床表现为会阴部和耻骨上疼痛,常伴随尿频、尿痛、夜尿昼尿增加等症状。IC/BPS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膀胱炎症、膀胱上皮损害、肥大和淋巴细胞浸润等,但其具体的病因仍不清楚。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膀胱传入神经敏感化在IC/BPS中起着
1目的采用SD大鼠冲击伤复合30%总血容量(Total blood volume,TBV)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通过不同复苏时间点、复苏方式、复苏液体种类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探究不同复苏时间点和液体复苏方案的效果与特点,探讨冲击伤复合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液体复苏治疗原则与方案。2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2.1大鼠冲击伤复合30%TBV失血性休克模型伤情特点观察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冲击伤组、单纯失血性休
心脏骤停引发的血流和气体交换的中断,会导致全身器官出现缺氧,并造成永久性的心肌和神经元损伤。氧气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复苏后(Post resuscitation,PR)治疗的过程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充足的组织供氧有助于恢复并维持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能量状态,减少缺血性损伤,因此最新的成人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在患者复苏过程中采用高浓度
研究背景与目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ANCA的典型抗原包括蛋白质酶3(proteinase 3,PR3)与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AAV包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
背景小细胞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生长迅速、早期广泛转移的侵袭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占所有肺恶性肿瘤的比例约为15%。SCLC起源于支气管内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前体,最常发生在肺内,但偶尔也会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宫颈、前列腺和胃肠道。SCLC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化疗和放疗,但是放化疗副作用大,患者难以耐受,且治疗后肿瘤易复发,导致患者的预后较差,早期和晚期小细胞
课题背景:关节软骨损伤是骨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在创伤性损伤或退行性关节疾病后,软骨的自发修复能力有限。在过去的十年中,已有许多外科手术发展出来对其产生持久的修复。这些方法可能是关节镜或开放外科技术,包括骨髓刺激技术(Bone-Marrow Stimulation,BMS),如钻孔和微骨折,骨软骨移植,骨膜或软骨移植,以及细胞移植,如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高科技技术在军事领域的不断应用,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相比,爆炸伤、冲击伤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弹片伤成为战场颅脑损伤的首要因素。随着防弹头盔的不断改进升级,虽有效防止了开放性颅脑损伤,但却使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风险大幅增加,此类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特点多为伤员颅骨未发生骨折,硬脑膜仍保持完整,但颅脑内存在创伤出血,即闭合性颅脑出血(Closed Craniocerebral Hemorrhag
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常见的肿瘤类型,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经过30多年的临床研究,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仍被推荐为治疗CRC的首选药物。虽然基于5-FU的化疗有利于结肠癌患者,但肿瘤耐药性的产生仍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主要原因,极大地限制了化疗有效性的提高,影响患者预后。因此,为临床逆转化疗耐药,提高结肠癌对5-FU化
背景创伤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尤其是各种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创伤,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创伤发生后,因致伤机制多样、损伤能量高,患者伤情往往复杂而严重,休克、酸碱失衡、脏器系统功能损害等急性创伤后反应常常使患者病情严重度和危险性骤升。即使对于已经度过现场即刻死亡与极早期死亡的患者而言,机体也必将经历一系列剧烈的免疫炎症反应,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