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距离”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理论研究一向是以文学翻译为基础的,与其他翻译相比,文学翻译有其内在的特殊性。文学翻译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模糊性,文学语体具有美学功能。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要将原著的思想、感情、形象的艺术整体传达给读者。文学翻译中要再现原作,不单是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还要再现原作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为了让译文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在从事文学翻译活动时,译者需要和原作保持“距离”,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逻辑思维上,需要与原作保持审美距离,在手法上,需要对原作在表达习惯,即词义选择、句式表达、修辞运用,和文化意象等方面进行变通。本文以文学翻译中的“距离”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引用例证、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研究“距离”产生的原因,分析“距离”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对文学翻译实践过程的本质有更具体的认识,从而探索新的翻译策略。  文章的主体部分共有三章:第一章是绪论,笔者对本文的研究范围,对“距离”进行了界定,然后梳理了中西方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笔者首先阐释了文学翻译中的“距离”产生的原因,即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原语和译入语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译者主体介入,接着从认知角度阐释了“距离”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即“距离”使得文学翻译具有审美“距离”、选择性和创造性。然后对审美“距离”、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度进行了认知阐释。然后得出:文学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把握和运用“距离”的过程。第三章,笔者探讨了译者把握和运用“距离”的认知策略和认知原则,接着以探讨文学翻译中特殊词汇:文化背景词、多义词和同义词的翻译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笔者认为认知语境和突显相结合是译者把握和运用“距离”的基本认知策略,译者把握和运用“距离”的基本认知原则是主体原则、和谐原则。  笔者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深入分析了“距离”产生的原因和其带来的影响,将文学翻译中存在“距离”的现象合理化,并将“距离”运用于文学翻译实践,将文学翻译实践过程更加具体化,探索出新的认知翻译策略和认知翻译原则,期望能达到为文学翻译研究添砖加瓦,尽微薄之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敦煌石窟回鹘式蒙古文题记的研究在蒙古语言历史研究中承前启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中古蒙古语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蒙古历史文化等诸多研究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
心理词汇所指的是保存在人们长期记忆中的所有词汇。每当需要感知或者产出话语时,都需要用到这个心理词典。  心理词汇结构是指词语在脑海里互相联系的方式。研究二语心理词
期刊
在越来越多的电视概念推出后,电视已不仅仅只是看电视节目的工具那么简单,看高清影片、享受3D震撼视效、上网冲浪、应用程序下载等功能已逐渐成为电视的标准配置,智能电视在
薄一波高寿,今年九十有七,从1925年入团入党算起,参加革命80年了。他是七届中央委员中惟一健在的一位;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惟一健在的一位。“文化大革命”中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