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士人具有以天下为己任、奋不顾身的进取精神。受其影响,北宋中期出现了一个狂放不羁、诗酒风流的诗人群体,它以郑獬、腾达道、汪辅之等人为代表,时人称之为“滕屠郑沽”。郑獬(1022—1072),今湖北安陆人,仁宗皇祐五年(1053)进士第一名。本文将郑獬诗歌创作放在仁宗至神宗时代求变图强的形势下,研究了郑獬诗歌的艺术成就,揭示了郑獬在北宋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分三章:第一章:“滕屠郑沽”的士风、诗风与郑獬的家世运用正史、笔记及文人别集等众多翔实的史料,揭示出北宋中期的确存在一股被王安石称为“滕屠郑沽”的士风。它与当时正统士人的重涵养、重品节的士风不同,表现为豪迈俊逸、狂放不羁。受其影响,“滕屠郑沽”诗风也以迥异于正统诗风,表现为豪杰之诗、名士之诗、谪仙之诗三种形态。郑獬生于富商、武职之家,因重文抑武的国策而逐渐转变为文士,党争的压迫使其性格存在内敛与外张的深刻矛盾。第二章:郑獬诗歌风格的演变应举前坎坷的生活经历、豪迈士风与诗风的影响、理想抱负的失落,使其诗歌大致以熙宁二年为界前、后期呈现不同的特征:古体诗,通判陈州前后诗风直白豪纵,嘉祐使辽时颇多汉魏风骨,到荆南任上又表现为雄健豪迈,知杭州后演变为托物言志与明丽清新;近体诗,先是豪纵狂怪,继而平淡萧疏,最后具有壮美、清美气格。无论古体还是近体,郑獬晚期诗都表现出融合李白、杜甫诗风格的倾向。第三章:郑獬的诗学思想和诗史地位在诗歌功用论上崇尚“有望于飞荣”的实用理想。其诗歌审美论的演变表现为:出知荆南前为尚奇、尚险;荆南任上推崇文莹、郭祥正,“李杜”并重,追求豪健清雄的风格;杭、青时期则学习杜甫诗的雄浑老成。其诗歌理论从师韩、师李到李杜兼师,“入李杜深格”。郑獬等人的豪纵诗风是真宗末、仁宗初的“东州逸党”诗风的遗响与新变。结合郑獬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我们认为他在宋代诗歌史上的意义是:在诗学理论上,郑獬等人处于欧阳修“抑杜扬李”和王安石“抑李扬杜”之间,李杜兼师,是欧阳修到王安石之间的桥梁;在与新变派前辈的关系上,郑獬的创作更接近于苏舜钦、梅尧臣,而不是欧阳修;在正统诗坛之外的诗歌唱和中,郑獬参与了嘉祐六年钱公辅主导的“众乐亭唱和”,知荆南时主导了荆南幕府唱和。在欧阳修主盟的诗坛之外,他是继钱公辅之后,对当时影响最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