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段柔性对接装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柔性装配”的概念提出以来,工业装配技术正在慢慢发生一场变革。传统的装配技术仅能实现单一产品的装配,设备利用率低下是其主要缺点。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舱段的型号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如此繁多的舱段种类,为每种型号的舱段配置一套对接系统是一种不经济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航空航天技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开发一套舱段柔性对接装置来完成不同型号舱段的装配与对接。  本文围绕柔性装配这一概念,设计了一套服务于舱段柔性对接装置的伺服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与对接平台的机械结构紧密结合,共同完成舱段柔性对接的任务。本套控制系统不但能够实现对接装置的数字化、自动化与柔性化,而且极大的减少了装配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文对舱段柔性对接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对舱段柔性对接装置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完成控制方案的总体设计。初步确立本套装置的控制硬件系统采用基于IPC+PAC控制模式的伺服系统。软件架构则采用较为通用的三层架构模式(交互层、协议层、驱动层)。  2.对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进行了详细设计。设计内容包括通信接口的配置,电机的选型计算,减速机配比选型,对接辅助系统设计等。本系统主体上采用已经商业化的伺服系统,其目的是减少开发成本,提高装置的安全稳定性。  3.对控制系统的软件进行了详细设计。三层架构模式保证了软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为软件系统的升级与维护提供了便利。交互层集成了SQL数据库,实现了Direct3D动画实时显示功能,其主要任务是提供UI界面、实现人机交互。协议层采用标准TCP/IP协议簇,实现交互层与驱动层的数据通信。驱动层则通过二次封装伺服电机的标准功能库来实现对伺服电机的运动控制。  4.搭建控制系统试验平台,完成控制系统的测试试验。在实验室环境中搭建本控制系统的简化试验平台,验证舱段柔性对接装置控制系统的可行性,为控制系统的工程化实施提供试验基础。
其他文献
棉纤维具有多孔结构,将某些无机材料组装到纤维孔隙当中,可以赋予纤维特殊的功能。本论文在棉纤维内部孔隙中直接一步制备具有抗菌防紫外线功能的纳米氧化锌,来开发功能性纺织品
学位
本文综合介绍了再生蛋白纤维的研究现状,着重对再生羊毛蛋白纤维的生成机理和加工方法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对其纤维、纱线、织物的各项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的测试,对该种
柞蚕丝素蛋白内含有较多的对细胞有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序列,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这为研制柞蚕丝素基组织工程或组织诱导材料提供了重要的可行性依据。本文对柞蚕丝素生物医用
横机纬平针织物线圈纵行的歪斜变形现象一直困扰着很多毛衫企业,它不仅影响了毛衫服装的外观性能,还影响到毛衫穿着的舒适性。本课题的研究为更好地改善横机纬平针织物外观特性
随着制造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大规模设计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的市场,现在的市场已经和以前不同,客户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需求。对市场做出快速的响应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大规模定制模式,模块化设计、可重用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DM)成为了主要的设计平台。CAD模型作为一类重要设计资源,其数量随着三维CAD技术推广而剧增。为了提高设计资源的可重用性,从而减少企业产品开发
随着全球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逐渐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作为可再生能源主要的生产方式之一,风力发电近年来发展迅速。叶片是风力机捕捉风能的关键部件,而运行中受到的交变弯曲、扭转以及受迫振动,会使其产生疲劳破坏,甚至致使其横向折断,影响机组正常运行。因此,进行叶片的结构性能改善研究,对风力机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首先,基于解析法和有限元方法求解复合材料构件的应力和
学位
空间太阳能以其能流密度大、持续稳定、不受昼夜和气候影响等优点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以
柔性电子(Flexible Electronics)技术是将有机/无机电子元件沉积在柔性基板上形成具有功能器件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电子具有可移植、可弯折、轻薄、携带方便等特点,被公认为是下一
永磁超环面电机是一种结合了行星蜗杆传动的特种电机,是一种新型的永磁类同步电机。永磁超环面电机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该电机具有较强的结构紧凑性,并且该电机运行过程具有摩擦及噪音较小的优点,特殊的行星蜗杆机构使得该电机在较小空间可以传递较大转矩。本文从永磁超环面电机电感分析入手,进而对该电机进行建模并设计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本文在分析永磁超环面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基础上,在行星轮自转方向内建立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