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樱桃园——精神家园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weiwei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东·契诃夫,这位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价值正被人们重新认识。契诃夫逐渐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之一,不仅是他的革新意识和实验精神为现代主义者所称道,他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也具有超前的现代意识,《樱桃园》就是这样一部代表作。长期以来,《樱桃园》的主题被认为是表现了俄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取代陈腐的庄园贵族的历史必然性。然而,随着二十世纪后半叶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樱桃园》的主题涵义发生了变化,它被认为也许是第一部反映"人在世纪之交的困惑"的戏剧,契诃夫也许就是最早反映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精神痛苦的作家。《樱桃园》要表现的不在于对旧生活的声讨,也不在于对新生活的礼赞,而是人们在复杂的生活处境中所感到的无奈和困惑。《樱桃园》之所以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益发具有现代意义,是因为在新的物质文明以各种形式鲸吞着旧的精神家园时,契诃夫的樱桃园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绿色的精神象征,成为了人们寄托自己情怀的一片精神家园。本文以"精神家园"为题,以《樱桃园》为例,分析探讨契诃夫在创作中对人的生存困惑的表现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这正是当下契诃夫戏剧之于这个时代的意义,也是契诃夫的戏剧具有世界意义,被认作是二十世纪现代戏剧源头之一的重要原因。  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述《樱桃园》的精神家园主题和这一主题在契诃夫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契诃夫在这个剧本中反映的是人们在世纪之交的无奈和困惑,是人类在追求精神家园中的痛苦和希望。契诃夫的"樱桃园"有着精神家园的象征意义,对于剧本里每个人物樱桃园的意义各不相同,但他们在心中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樱桃园,这是他们独一的精神家园。这种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表现一直是契诃夫创作的重要内容。  论文的第二部分论述精神家园主题表现过程中的审美特点,说明契诃夫对这一主题表现的独一性和跨时代性。《樱桃园》表现的精神家园主题着力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契诃夫创造性地将戏剧冲突由外部行动转向内心活动,着重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充分调动剧中一切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情调氛围,给人以富于哲理思索的情感体验。契诃夫成功地化冲突为抒情,将情感体验升为哲理思索,促成精神家园主题内涵的形成。  论文的第三部分论述精神家园主题的现代意义,这一主题的现代意义对二十世纪现代戏剧特别是荒诞派戏剧的影响深远,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樱桃园》中独特的荒诞意识在荒诞派戏剧那里得到延续加强,但由于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契诃夫创作中独特的喜剧精神使得他对人类的未来依然抱有希望,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情绪来消除面对生活的滑稽与荒诞所产生的悲剧意识。
其他文献
“文学解释学”作为一种方法论或者一门学科,都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作为一门解释学的分支学科,“文学解释学”除了具有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含义之外,还具有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论特征
时下,数码相机大普及,照片的易拍性使报纸新闻照片供应量大大提高——随身携带香烟盒大小的相机,一旦发现新闻,轻轻地按动快门,几分钟内就能将照片传到报纸编辑部,成为报纸新
从古代经典神话传说、民间童话到现代、后现代叙事作品,各种形式的重复叙事层出不穷,这些重复形式并非作为一组机械的排列而存在,而是一系列可以取得特殊效果的特殊形式。西方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大豆胚尖的遗传转化方法将番茄的LePT1基因导入辽豆17基因组中,以期获得能够高效利用磷素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PCR结果表明,T0和T1代植株基因组均扩增出1.
丘菽园(1874-1941),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半新加坡著名的华侨诗人、报人,也是早期华侨教育事业与政治运动的重要领袖。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其诗歌艺术地反映了
本文以贯穿清代书法碑学的独特审美理念为辐辏,把相关的书法创作、书论及时代精神脉息和作为碑学主体之士人的生命情调、人格气象融摄为一个有机的诠释系统,对清代书法碑学的发
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以及汉语惯用语的研究现状。文章分别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至今对汉语惯用语研究进行了介绍。概括出了本文研究
秦观的词受到后世重视,远远超过其诗文。论者将淮海词归入婉约一类,这个说法流於笼统。有谓淮海词「专主情致」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词,但这又显得过於片面。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