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盆地古近系泥岩裂隙发育与崩解特性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q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明盆地古近系泥岩埋深浅,具有遇水泥化、膨胀、崩解的特性,对基础工程的建设和运营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防治宁明泥岩造成工程地质灾害,对宁明盆地古近系泥岩开展试验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基本物理特性试验对宁明泥岩进行分类;对试样进行增湿干湿循环试验、通过微米CT试验研究泥岩内部的裂隙发育特征;通过浸水干湿循环试验研究崩解物的级配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试验、扫描电镜试验结合崩解特征探讨宁明泥岩的崩解机理,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宁明古近系泥岩分布于整个宁明盆地,泥岩埋深为5~10m,宁明县为湿润多雨气候,泥岩受到风化淋滤作用明显;泥岩自由膨胀率为35%~42.5%,膨胀力>100k Pa,按照《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的分类判定为弱膨胀岩,宁明膨胀岩的侧限膨胀率和膨胀力与粘土矿物含量正相关,与试样初始含水率负相关;(2)对进行喷水增湿干湿循环条件下的试样进行微米CT扫描,使用Dragonfly软件对试样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对图像进行合理分割,使用深度学习进行二值化分割提取裂隙图像,对裂隙图像的形态及裂隙研究发现:宁明泥岩受扰动后主要生成水平裂缝,试样经过1次干湿循后形成裂隙网发生崩解,经过5次干湿循环水平裂隙增大形成空腔,延生出更多大倾角裂缝使试样进一步崩解;(3)采用分形理论量化泥岩崩解物的级配特征,得到试样在不同烘干温度、初始试样质量、干湿循环次数条件下崩解物的分形维数。运用灰色关联法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干湿循环次数、烘干温度、试样初始质量等因素对膨胀岩的崩解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到各因素对宁明膨胀岩崩解分形维数的关联度为干湿循环次数>烘干温度>试样初始质量;(4)不同深度的泥岩矿物组分不同,所测试的浅层泥岩粘土矿物含量高于深层泥岩浅层泥岩粘土矿物含;宁明泥岩的矿物成分为石英、白云母、伊利石、绿泥石,粘土矿物中伊利石为主要成分,组成泥岩的基本颗粒主要以扁平状伊利石粘土颗粒和椭球形石英颗粒主,存在粘土颗粒胶结较松散的部位和胶结紧密的部位;崩解碎块表面的微裂隙及微孔隙发育,根据微观试验结果,宁明泥岩的崩解方式为“吸附—楔裂”崩解。
其他文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改善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矛盾、促进全国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区,丹江流域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加快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的研究、改善其生态环境十分重要。本文以陕西省境内的丹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InVEST模型作为主要方法,首先对模型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一系列校验和修正,以保证模型适
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无论是语感还是拼读方式、阅读技巧,都是在这个阶段奠定基础的。从目前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并不能实现良好的启蒙效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符合小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法。而自然拼读法则是立足学生实际特点开发的一种英语教学方式,其主要倡导"先读后识"的形式,以"读"为媒介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感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帮助他们更清
期刊
利用野生和家栽中国黄连的幼叶、花葶、花蕾等,接种在含有2,4-D(1mg/L)、KT(1mg/L)、NAA(1mg/L)、琼脂(0.75%)、蔗糖(3%)的6·7-V、ER、MS培养基上,在22±1℃条件下进行暗培养45~55天,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以6·7-V培养基诱导频率较高,ER次之,MS较少,不同外殖体和接种时期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亦不相同。幼叶与其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均含有小柏碱
近年来,我国草地毒草化日益严重,黄花棘豆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其成为草原优势物种。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黄花棘豆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通过对干旱处理的黄花棘豆转录组数据分析显示OoABF2与OoLEA3基因显著上调表达,但其调控机理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以OoABF2和OoLEA3两个抗逆相关基因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抗旱功能与调控关系进行解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F3代转基因拟南芥OoABF2-OEs
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跑道等基础设施建造于黄土地基之上。由于黄土存在比较明显的蠕变特性,极易产生变形沉降甚至倒塌等工程问题。因此,分析黄土流变的内在机理,对黄土地基处理、基坑开挖和边坡加固等具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依托,以延安新区黄土高填深挖工程为背景,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应力路径下黄土的蠕变
黄土的压缩变形问题严重影响着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以及安全运营。延安新区“填沟造地”工程建设于黄土地区,其填筑高度高、填方面积大,在堆载和水的作用下易发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以及边坡的变形破坏。本文以延安新区Q3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压缩固结试验、湿陷试验得到黄土在不同浸水时长下的工程力学性质。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法、能谱分析等多种测试技术获得黄土在不同浸水时长下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特征,具体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教育的需求也由过去的“有学上”转变为如今的“有好学上”。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构建覆盖率高,服务性强和满足人民需求的教育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长期追求的目标,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有助于教育的公平发展。在此背景下,为解决我国教育规划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优化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均等化,
作为构建大遗址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区村落的文化空间建设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了遗址区村落与大遗址本体之间在物质空间上缺乏统一性,文化上存在割裂。因此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乾陵村为例,试图通过文化空间理论及相应的规划手段解决遗址区村落与大遗址发展之间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为遗址区村落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首先运用文化空间理论对乾陵村文化空间进行解构,提出乾陵村文化空间演变机制。并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
“西部大开发”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作业中往往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建筑用地问题,例如: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路基的塌陷、道路的变形等。而对黄土动力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对指导该地区的实际工程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灾害效应与风险”课题,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夏家大路的黄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的GD
镇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也是国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镇域聚落体系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村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力量的关键。基于产业发展的镇域聚落体系优化研究对镇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商洛市大荆镇为研究区域,以镇区及周边(聚落)村庄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采用引力模型对大荆镇聚落体系进行研究和理解,从产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