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翁达杰诗歌中的触觉美学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迈克尔·翁达杰是斯里兰卡裔加拿大作家,也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英语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代表作《英国病人》因获布克奖和电影改编而享誉世界,但该作家的诗人身份鲜有人论及。评论家们从跨文化、历史与感官书写等视角解读了翁达杰的散文和小说创作,其中基于感官书写解读的触觉美学观可以为其诗歌研究提供参照。本论文以触觉美学的内核触觉感知观为理论框架,解读翁达杰早期诗歌中的自然隐喻、动物书写及故乡观察,探讨他的触觉美学艺术创作观,指出触觉感知是诗人翁达杰消解西方二元对立美学观、解放被压迫的他者以及理解故乡文化的载体。论文将作为视觉和电影艺术研究方法的触觉感知观延续到翁达杰的诗歌批评,以触觉感知的感官体验含混性来消解由视觉理性思维带来的二元论。本文的研究文本出自早期诗集《优雅的怪物》、《鼠肉冻》和跨文体回忆录《世代相传》中的代表诗歌。第一章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动植物和感官描写,探究迈克尔·翁达杰的触觉美学创作观。在这些诗歌中,动植物包含着艺术家创作的隐喻,艺术家只有通过触觉感知才能解放思维,而艺术创作过程是源于感官、不受理性影响的。第二章结合动物批评中对于动物性的关照和触觉感知的理论,揭示了其诗歌中动物性被视觉压迫和被触觉解放的主题。视觉感知将动物性贬低为野蛮和暴力的代名词,而触觉感知能帮助我们体察动物的处境,理解动物他者身份。第三章阐述了其诗歌中触觉感知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作用。通过分析两首斯里兰卡为主题的诗歌中视觉和嗅觉的描写,本章对比研究了视觉感知和触觉感知如何作用于杂糅文化身份的认同,认为摒弃视觉感知并回归触觉感知,是异乡人接受杂糅文化和本土人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身份的途径。总之,本文在触觉感知的框架下分析了翁达杰诗歌中凸显的诗歌艺术创作观、动物性他者观、文化身份观等三个主题,呈现了触觉美学所具备的文本特征和诗学内涵,明晰了诗人对绝对意义的抗拒和对感官含混性的推崇,并指出触觉感知是感知世界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从而推进了翁达杰的诗学研究。
其他文献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盲刺客》讲述了年过八旬的艾丽丝在临死之前重构有关自己和家族的历史真相的故事。本文以《盲刺客》为研究对象,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探讨阿特伍德的先锋历史观念和她对历史书写的思考。本文首先剖析了《盲刺客》中历史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小说中反映历史现实的诸多文学文本和主人公叙述的具有虚构性的家族历史表现出历史与文学的相互交织,从而打破了两者分别位居于真实与虚构的二元对立关系。其次,传统的历史
学位
在《马丁·伊登》中,通过对马丁·伊登这一超人形象的塑造,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杰克·伦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马丁·伊登从平庸到成功再到死亡的人生轨迹,并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工人阶级的困境。十九世纪末的美国社会是披着经济繁荣外壳的镀金时代,社会内部阶级矛盾,贫富差距鸿沟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尼采的超人哲学为基础,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揭示了《马丁·伊登》中工人阶级的困境是如何产生的。第一章揭示了小说中工
学位
作为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艾丽丝·门罗(1931-)是一位大师级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界对于她作品的解读和研究层出不穷。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当中,女性主义和伦理学是大家关注较多的视角,在女性主义视角方面,多数批评家把目光放在门罗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女性身份以及女性主体性等;在伦理学视角方面,批评家们关注较多的话题是门罗作品中呈现的伦理道德困境,如道德和性别的
学位
朱利安·巴恩斯在《唯一的故事》(2018)中描绘的爱情是小说的主题,对于理解小说具有关键意义。由于以“不可能”和“反摹仿”为核心特征的非自然叙事契合小说中畸形爱情的书写特点,论文将这种爱情定义为非自然爱情。非自然爱情的不可能性和反摹仿性体现为三方面,分别对应小说突出的人物、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声音。第一,按照社会学和哲学关于自然和健康爱情的界定,非自然爱情是一种如此病态,以至于难以理解甚至不可能真正
学位
《撒母耳记》是《圣经》中第一卷历史书。该书记录了撒母耳作为色列最后一位士师统治全地,到他分别辅佐扫罗、大卫做王的以色列王国建立全过程。本书情节跌宕起伏,叙事精彩绝伦,人物复杂多面,激发了从古至今无数学者的研究热情。此前对《撒母耳记》的研究多从神学、人文历史和经典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别专注于研究该书所传递的神学思想、所反映出的以色列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文本的文学性。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对该文本的研究却
学位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现代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人们开始将传统文化元素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本文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对拓展设计思路,合理运用传统色彩元素、融合文化要素,合理运用传统符号、凸显文明特征,合理运用传统建筑元素形成我国鲜明的室内设计风格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对推动我国现代室内设计行业的创新与发
期刊
伊恩·麦克尤恩的《星期六》作为典型的后9/11小说从主角佩罗恩的角度描绘了后9/11世界的情况,是反映9/11事件及其影响的重要作品,值得深入研究。佩罗恩对世界的回避态度暗示了看似和平繁荣的时代中隐藏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在小说的高潮,马修·阿诺德的著名诗篇《多佛海滩》成功治愈了佩罗恩和巴克斯特的创伤,揭示了文学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帮助人们相互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借助朱迪斯·赫尔曼的创
学位
“种族的建构性”是美国非裔文学中经久不衰的话题。当社会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时,如何第一时间引起不同立场读者的“共情”而不是“排斥”或“消遣”?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另辟蹊径,并未强调受害者的无辜或加害者的残暴,反而在《最蓝的眼睛》中描绘了扭曲病态的黑人形象。前人极少有人从精神分析中的“爱欲倒错”视角来解释这种具有争议性的角色刻画以及其背后的象征含义。本文从小说中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倒
学位
在叙事时间视域下,通过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的比较,发现《祝福》中祥林嫂的故事是嵌套在“我”回乡的故事之中的,“我”对祥林嫂故事的评价和反思事关小说的主题;在祥林嫂的故事中,透过叙事停顿的解读,可以发现“我”是一个对束缚人的旧思想有着深刻批判意识的启蒙者;然而在“我”回乡的故事中,重复频率的叙事又将“我”由启蒙者到被同化者的形象深刻揭露出来,显示出小说“对启蒙者的反思”的主题。
期刊
现如今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网络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据承载提供了支持,而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FC)和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为了实现网络兼容性,保证数据跨网进行高速传输,需要解决不同存储网络之间设备的通信问题,提升网络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FC-ETH网络融合与分析测试技术,基于集成了CPU和高性能现场可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