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围岩变形破坏应变场、地电场响应特征及测试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augus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层开挖过程中,采场覆岩变形破坏特征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参数,需要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精确探测,为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文章利用数值模拟对采场覆岩变形破坏进行研究,并基于岩体破坏后自身物性差异,通过分析采场覆岩应变场、地电场响应特征,提出采用BOTDR和电阻率CT对其进行现场监测,所获得的动态测试效果显著,适用性强。依托内蒙鄂尔多斯盆地色连二矿12309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通过FLAC3D构建3-1煤覆岩变形破坏的数值模型,根据3-1煤实际回采进度进行采动破坏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开挖初期顶底板卸压区域呈拱形分布,并且随着开挖距离的加大,拱形半径和范围也在不断加大;后期由于顶板岩层垮落,重填压实采空区,卸压区域的拱形特征逐渐消失。采场覆岩应力状态呈“马鞍状”分布,主要承受剪切破坏,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59.2m;覆岩位移量随着开挖持续增加,最大可达0.083m。基于3-1煤地质条件及数值模拟结果,合理布设井下监测系统。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中的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测量技术(BOTDR)和二维并行电法中的钻孔电阻率CT对3-1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变形破坏的应变场、地电场进行综合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回采过程中,覆岩变形破坏优先发生于弹性模量较小的岩层以及软硬岩层分界面附近;超前应力影响范围为30m,煤层顶板上方17.5m-34.5m为关键层所处位置,覆岩垮落带发育高度为17.5m,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54.5m;3-1煤层平均回采厚度为2.5m,则垮落/采厚比为7倍,裂高/采厚比为21.8倍。综合采用三种技术方法(FLAC3D、BOTDR、电阻率CT)对3-1煤层回采中覆岩变形破坏规律进行研究,所得技术参数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三种方法的相互佐证,较单一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度,可为矿井水害的防治、巷道围岩失稳、保护煤柱的留设等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为矿井安全高效的生产提供保障。然而受测试条件所限,利用光纤及电法进行现场测试时仍需解决相关问题,包括钻孔传感系统布设时的注浆耦合、钻孔参数优化、传感单元的选型以及数据定量精细化解释等需要得到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本博士论文旨在设计、分析和优化电动汽车(EVs)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s)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传统的接插式传导充电方式相比,无线充电更为便捷、安全、可靠,且具有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硫酸水解法测定保健食品中低聚木糖(以木糖计)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水提取30 min,低温下利用乙醇沉降大分子糖类,硫酸水解90 min,用氢氧化钠中和后,氨基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走进了课堂。它在功能上融合了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教育设备所拥有的功能,以交互的形式、丰富
对茶树菇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水提法和醇提法分别提取2种粗制样品,分离得到纯化样品2种,用4种提取样品对二苯代苦味酰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外抗氧化性进行
多孔金属材料作为一种多功能新型工程材料而被广泛应用,其吸声特性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论文围绕多孔金属材料在高温及梯度温度环境下的吸声特性,设计了不同环境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经常遇到要在软弱地层和不良地基上建造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及堆场码头等,而且结构物的荷载越来越大,对地基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样中米酵菌酸(BA)的含量.方法 尿样经12 000 r/mm低温高速离心10 min后,取上层清液直接进样,经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乙酸水(pH 2.5)为流动相,
本文以陕西省凤县马蹄沟地区开展的物探找矿工作为基础,主要对马蹄沟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地质工作,了解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
EPS系统凭借着节能、环保、安全的性能优势成为汽车转向系统的主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永磁体性能的飞速提升和价格的降低,永磁同步电机凭借其体积小、效率高、运行平滑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