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来源对决策的影响:背信规避现象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ert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风险决策研究及相关理论模型关注人们如何对以不同概率出现的损益结果进行评价与选择,但很少区分和探究在相同概率和损益值下不同风险来源对决策的影响。事实上,决策情境中的风险既可能源自客观因素,也可能源自人为因素。与相同大小的客观风险相比,人们更规避人为风险,这种现象被称为“背信规避”。然而,中国被试是否也存在背信规避?背信规避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该现象在什么情况下会改变?这些问题都有待探究。我们认为,中国被试存在对人为风险的规避程度高于对客观风险规避程度的现象,且背信规避现象在得失情境和不同反应模式下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同风险来源下对冒险选项风险评估和效用评估的差异是背信规避现象产生的可能心理机制。为验证上述理论观点,论文以信任博弈任务为决策范式,通过三个研究共6个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研究一旨在揭示中国被试的背信规避现象。实验1和实验2通过行为选择法、匹配法(最小可接受概率法)、偏好评定法三种方式,分别探讨个体在得益和损失情境下的信任博弈任务中对客观风险和人为风险的规避程度,结果均发现,被试对人为风险的规避程度要高于对客观风险的规避程度。说明在中国被试中普遍存在背信规避现象。  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和研究三分别从风险评估和效用评估角度,探讨客观与人为风险下个体对冒险选项的风险评估和效用评估差异及其对决策冒险性的影响,从而揭示背信规避现象的心理机制。  研究二探讨对冒险选项的风险评估在背信规避现象中的作用。实验3通过直接测量被试在客观和人为风险下对不确定选项的风险评估,发现在不设基准率(模糊条件,实验3a)和设置基准率(风险条件,实验3b)两种情况下,被试在人为风险下对积极结果出现概率的主观评估均低于在客观风险下的评估,且风险评估在风险来源对决策冒险性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实验4考察选项风险评估的变化对客观和人为风险决策的影响,通过两轮次博弈任务中后验信息反馈效价的操作,发现不同风险来源下后验信息对风险评估和决策冒险性产生不同影响:客观风险条件下的积极反馈、人为风险条件下的消极反馈会导致被试降低对积极结果出现概率的评估、进而降低其冒险性。  研究三探讨风险来源对效用评估的影响。实验5对客观和人为风险下个体的效用评估进行直接测量发现,人为风险下被试对冒险选项的效用评估要低于客观风险下的评估,且效用评估中介了风险来源对决策冒险性的影响。实验6进一步探讨效用评估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聚焦于不同风险来源下状态性社会自尊的作用。实验6a通过结果预期启动操作发现,人为风险下,积极结果预期启动后被试的状态性社会自尊和冒险性均提高、消极结果预期启动后自尊与冒险性均降低,但客观风险下结果预期启动对决策冒险性影响不显著;实验6b发现在博弈任务中的请求表达操作会降低被试在客观和人为风险条件下的状态性社会自尊,进而降低其决策冒险性。  上述对背信规避及其心理机制的探讨加深了我们对信任和背叛的理解,提示我们在风险决策研究中应重视风险来源这一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解释人们在不同风险来源下的决策行为差异。
其他文献
期刊
自1959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研制出第一架全复合材料结构的滑翔机“Ph?nix”以来,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结构材料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刚度与比强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着力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要达成这样的英语教学目标,需要学生英语学习渠道的有效拓展,
“问题情境”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启疑点,建立障碍点,以期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化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含义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
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研究确定了达巴特铜矿与一火山机构密切相关 ,该火山机构由火山管道相的流纹质熔岩和次花岗斑岩组成 ,铜矿化主要产于火山管道两
本文结合现场实践,阐述了套铣打捞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矿场的实际应用.结合现场应用的有关数据,总结出套铣打捞技术的关键部分,为今后修井套铣打捞作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交付首架飞机!无论是对AR.J21-700飞机的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来说,还是对其全球首家用户——成都航空公司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大事,也是值得所有中国人期待的大事。然而,在实现这一切之前,两家公司却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真正理解让国产民机ARJ2-700从上海飞向世界,这条路究竟有多远……  最严格的监造代表  2011年,ARJ21-700飞机的总装厂房里多了一位身穿工作服、表情严肃的女博士,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作为新华社雅典分社记者,我亲身经历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全过程。从2003年奥运热身赛到2006年奥运结束后的场馆利用,我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热隋跟踪、客观报道并冷静思考着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