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展的图像论让——吕克·南希的图像思想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hao0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image)这一选题的背景实际上是来自于西方视觉中心的传统,以及到了当代之后对这一传统的解构。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图型论"和想象力,海德格尔的"世界的图像时代",还是从古希腊的幻象(eidolon)到中世纪的圣像(eikon),乃至是二十世纪继"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所谓的"图像学转向",都可以看到"图像"贯穿了西方哲学传统和宗教传统,而且在当代图像进一步向媒体、文化领域中扩展它的影响。与此相关的是,有关图像的讨论,例如"摹仿"、"再现"、"表象"、"形象"、"想象"也进一步地转向了"显现"、"虚拟"、"幽灵"、"拟像"等等这样一些不同于传统的论述。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出"图像"从一个确定性的、可以被指派的层面转向了不可确定的、不可被指派的层面。  因此,南希的"图像"思想主要是面对了这样一种哲学和宗教传统而展开的,这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2章和第3章)的两条线索。本文的导论一方面指出了"让-吕克·南希的图像思想"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另一方面,也对南希思想的整体研究状况作出了一个综述:南希对意义、创造、技术、共通体等问题的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解构领域,对未来思想提出了许多富于创见的思考,但与之相比的是:南希思想的研究还不多、在汉语学界尤其如此,那么,在这个背景之下提出南希的"图像"思想研究是有开创性意义的。  第1章主要是从南希思想的资源提出他关于"图像"的命题--"外展"(exposer)。南希图像思想的第一个资源就是德里达的"延异"。南希继承了德里达思想中"延异"(différance)的观点,并且更加明确地将"延异"的空间化(espacement)和时间化(temporisation)具体为"外展",也就是将带着一个a的"延异"展开为一个带着开音符的à。这主要是从两方面而言的:1."延异"解构作为"内部"的起源,这其中已经隐含了对"外部"的引入;2.南希更加明确地从"内/外"边界之踪迹化运动中,提出了作为"间隔"(écartement)的à,并且指出了这个词在"区间"、"间接性"、"与"以及"空无"等多方面的意义,而这也就是"外展"的意义。  南希图像思想的第二个资源就是海德格尔的"生存"。南希将海德格尔的"生存"(existence)外展为"出-存"(ex-istence):这是生存的出离(ex-)与共在,独一性彼此之问的触及。这又包括了两个方面:1.以"出-存"去解构形而上学"个体--主体--内在性--共同体--总体主义(/极权主义)"这样一条线索。从中,南希颠倒了海德格尔的从"存在"到"生存"、从"此在"到"共在"这样一种逻辑,他认为"与在"从根本上命名了"生存":生存就是与在,是独一多样之"与"的流通和运动;2.进一步讨论"与在"的外展,也就是南希所提出的另外一条线索:"独一(多样的)存在--外展--分享--共通体"。对于南希来说,"生存"之外展就是空间化,是对存在的分享,也是诸独一性的"存在-于-共通"。  第3节就是从以上的哲学资源出发,进入"外展的图像"这一总体的讨论中。"外展的图像"意味着图像是伴随着某种形式标记的力量,无限的"外展"这一力量是介入到有限的形式之中的。在这个一般论述之下,本文在"外展"的意义上从4个方面界定了"图像"问题的边界:1.与德国哲学的背景,特别是与海德格尔的"世界的图像时代"以及康德的"图型论"的关系;2.作为"技术",而不是作为"自然"的图像;3.与其他词的区分,特别是与"形象"(figure)的区分:图像解构"形象"这一完成化、同一化的形式;4.图像不是自足的,而是总是指向"别处",一个"深处"。接着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图像"和"艺术"的关系:图像不是作为单一媒介的形式表征,而是在"独一性"、"碎片"的意义上和"多种艺术"相关,南希正是以此解构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最后,需要进一步澄清"图像"与"看"的关系:南希提出了更加具有"分有"(methexis)意义(也是"外展"意义)的"听"去转换传统"模仿"意义上的"看",这里也显示出了南希对于现象学的反思,以及他对"图像"的独特理解。  在这个背景之下,第2章进入到南希哲学上的解构,也就是:《从主体到身体--图像的外展》。首先是南希对图像相关传统的重写,这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展开的。1.解构作为一种再现的"主体",南希以"向着自身存在"((e)treà soi)这样一种à的偏斜和间隔,解构了"自身存在"((e)tre soi)这样一种主体封闭性,在自身的外展中,"我思(cogito)成为了图像(imago)。"12.与摹仿之"相似性"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南希认为"图像"是与事物构成了一种张力的竞争关系,这种关系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原型和摹本的关系。这种张力体现在图像作为事物的"自同性"(m(e)meté)上面。3.图像的显现--"元-图像"问题,也就是图像是作为自身"显现"(présenter),而不是"再现"(représenter)了什么。南希是以"图像"这个词的拉丁语词源--"死亡面具"这一意思去展开的。  在这样一种对"图像"理解的更新之后,接下来讨论南希是如何将"主体"的"内在性"深度转换成图像"亲密性"的深处的。首先,需要理解主体的三种定义:1.谓词作为主体自身居有的属性;2.谓词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存在,主体亦即绝对主体;3.谓词之前的主体,也就是说,主体被给出,是"有着"(ily a)主体,而不是"存有"主体。在这个层面上,主体是"存在-主体"。从南希的这种对主体的思考出发,可以看到"图像"的几个层面:1.身份化的图像是对外部属性的再现;2.一般意义上的肖像画,亦即被理解为从外部回撤到内部的绝对主体的图式;3.作为"外展"的肖像画,"外展"表明了图像并没有"内在性",而是一直都是"外"的:这是一种被à所间隔开来的"亲密性",也就是"内部/外部"、"深处/表面"的外展,最终表明图像的内部、深处其实是在于外部、表面。  在对主体的解构之后,南希所引入的是"身体"。正如南希所说的,"肖像画外展了另一种的裸露,那主体的裸露。"因此,接下来的第3节所讨论的主题就是"身体与图像"。首先,对于身体的讨论是接着上文的外展为"表面"的图像而来,这个表面之于"身体"就是"皮肤"或者说"裸露"。"裸露"褫夺了深度,这个表面意味着"有限性"。南希指出了这种"有限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不好的有限性,而是"绝对的有限性":无限就是在有限之中,有限在不停的触及边界中就是向着无限的打开。因此,对于南希而言,"裸露"并不是"裸体","裸露"在显现的时候总是在回避、回撤,这就是"裸露"的外展的运动。这也意味着身体是"外展"的身体。从这一观点而来,南希打破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他指出"灵魂"其实是"外在于自身的身体",在这种意义上,类比于"身体/灵魂"的"图像/文本"需要作一种彼此"分联"(articulation)的理解。南希以"图像化"一词将"文本"的意义外展了。那么,外展的身体对于南希是一种"非实在场域":身体不是作为质料的实体,不是主体的居有之物,而是在每一次的张开中来到在场的,图像就是在身体每一次独一的打开中显现与消失。  第3章就是从宗教方面去展开南希在图像问题上的思考的,特别是"基督教的解构"这个命题所显示出来的"空无"的意义。首先,在这种"空无"的背景下,讨论了南希对于"神圣的暴力"的解构,展开了南希是如何将"神圣"(sacré)转换为其词源意义上的"区分"(distinct)。南希对此提出以"供奉"(offrir)来解构"献祭"之暴力,那么图像就是这样一种"供奉"的给出,一种自身之外展的呈现。  "触感与图像"是接着上文有关"身体"的讨论而来的,也切入了对"空无"的讨论。在南希的思想之中,"不要触摸"和去"触摸"表明了他的"触感神学",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表述需要从"外展"上去理解:也就是"伸展"和"回撤"的张力所给出的"空无",这是理解图像的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关键。接着,是从"相信"和"信仰"这两个层面去具体展开"复活"之图像的可见和不可见,并指出关键在于后者所指示出来的"空无"。最后落在"女性"这个主题之上,是因为女性是"复活"场景的中介--身体的触感,她并不指向"精神",但也不将"空无"虚无化,而是她的意义是一种"外展"的意义:"在这个世界中的外在于世界"。  这一节对"空无"的提出,就引出了第3节的对"再现"和"在场"的讨论。南希提出以空无的在场去面对西方"再现"危机(禁止再现)。在这个讨论过程中,涉及到对历史上的圣像破坏运动和偶像的讨论。从eid(o)lon和eik(o)n这两个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讨论中,得出了一个观点:"偶像"并不是在图像意义上的"再现"而被谴责的。偶像是意义(signification)的实现、意义自身的完满,传统对于图像的谴责是一种否定价值上的"禁止"。面对奥斯维辛所意味着的西方"再现"的限度这一边界,南希提出了将"再现"之"再"(re-)的重复价值,返回到强度价值上。也就是回到"呈现"、以及与此相关的"在场",一种属于在场的缺席(absensà la présence)--不再是意义的充满,而是意义的"空无"。在这个层面上转向了对"缺席"的讨论:"缺席-空无"。对于南希而言,"无"作为一种"极少之物"(res)是在于每一次呈现(或者说"来到在场")的分享、外展。  最后,《风景画、静物画与"缺神论"》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展开图像与"空无"之关系的。因为对于南希来说,"缺神论"(absen-théisme)既不是"多"与"一","有"与(否定意义上的)"无",而是"无"之为"空无"和"倾空"。从"缺神论"来说,神以回撤的让与所给出的正正是这个世界。而风景画、静物画正是呈现了"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的"在场"--一种"来到在场"。  结论是从南希的这种"外展"的图像思想提出"走向外部"。这里,本文提出了图像之为技术这样一种"间隔"中介在生命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图像对于未来的意义。这à所外展的间隔,也显示出南希思想的呼唤,和作为独一多样的他者之对之回应的责任:同样在自身文化内部去外展自身,在每一次独一的外展中去打开意义。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今年4月,我参加了总行在香港举办的第二期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期间听取了有关专业人士讲述的现代银行管理机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等课程。现场考察了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国银行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手段走进了学生的视野,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在某一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
本文以现代汉语三大实词为研究客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三大实词的多功能性(包括兼类和词类活用)问题。   在不同语言学流派之间及其内部的争论中,范畴理论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杨键,当代著名诗人。近年因为独立特行的生活方式在以及诗歌创作中极力推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而备受争议和关注。其中,有评论认为杨键的诗歌正在进行恢复汉语诗歌平和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对于初中的数学教学来说也是这样,做好课堂的组织和教学管理,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