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铜纳米诊疗试剂的安全性评价及肝毒性机制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l198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热治疗(PTT)是利用光热剂(PAs)的光热效应,在外部光源照射下将从光中吸收的能量转化成热能,提高肿瘤细胞周围的温度,进而杀伤肿瘤或者提高肿瘤细胞对其它治疗方法的敏感性。硫化铜纳米颗粒(Cu2-xS NPs,0≤x≤1)是在PTT和光声成像(PAI)中被广泛认可的近红外光热剂。与小分子有机染料(如ICG等)、金、银、碳纳米材料等光热剂相比,Cu2-xS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稳定性。因此,Cu2-xSNPs有望成为继金纳米壳和ICG之后下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光热剂。然而,将Cu2-xS NPs进行临床转化的道路仍然漫长,主要受限于系统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目前,有关Cu2-xS NPs的系统性安全性评价以及毒性机制的临床前研究十分有限。因此,本课题采用生物矿化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合成了两种不同尺寸的BSA@Cu2-xSNPs,并对其进行表征、体内外光热和光声效应、体内代谢动力学、体内安全性评价、以及相关毒性机制等一系列临床前研究进行评价。本论文结构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章:首先简要概述了光热治疗、光声成像以及光热剂和影像剂的研究进展,然后总结了硫化铜纳米材料在疾病的各类诊断治疗平台中的应用及优势,最后具体阐明了博士课题的选题依据、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第二章:本章建立了硫化铜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方法,利用生物矿化法成功合成 了两种尺寸的 BSA@Cu2-xS NPs——L-BSA@Cu2-xS NPs(17.8 nm)和 S-BSA@Cu2-xS NPs(2.8 nm),两种纳米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稳定性、较强的近红外光吸收能力,以及良好的光热升温效果和光声成像效果。L-BSA@Cu2-xS NPs 和 S-BSA@Cu2-xS NPs 的光热转换效率分别为 42.7%和 44.9%。小鼠体内实验证明,L-和S-BSA@Cu2-xS NPs介导的光热治疗均能够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并阻止肿瘤细胞的恶性转移。第三章:首先对L-和S-BSA@Cu2-xS NPs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SA@Cu2-xS NPs在体内分布得更慢,清除得更快。两种材料均主要分布在肝脏中,且主要通过肝胆消除途径从粪便中排出,S-BSA@Cu2-xS NPs在粪便和尿液中的清除率均高于L-BSA@Cu2-xS NPs。单次给药后7天内,S-BSA@Cu2-xS NPs在大鼠体内基本代谢完全,而L-BSA@Cu2-xS NPs在肝脏中仍有大量蓄积。然后在连续14天重复给药的安全性评价中确认了 L-和S-BSA@Cu2-xS NPs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存在潜在的肝毒性风险。肝脏病理切片中观察到了纳米颗粒大量蓄积的情况,L-BSA@Cu2-xSNPs给药组大鼠肝毒性以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为主,S-BSA@Cu2-xS NPs组则含有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和局部纤维组织形成。但在停止给药恢复28天之后,S-BSA@Cu2-xS NPs给药组大鼠所有肝毒性症状基本恢复,而L-BSA@Cu2-xS NPs造成的肝毒性则没有恢复,炎症浸润情况更加严重。第四章:采用大鼠原代肝细胞和Kupffer细胞提取技术以及三维肝微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两种材料肝毒性差异的机制。即肝细胞对S-BSA@Cu2-xS NPs的摄取量更高,因而其能够快速地通过肝胆消除途径排出体外,产生的肝毒性也能够在停止给药后迅速恢复;而Kupffer细胞则对L-BSA@Cu2-xS NPs的摄取量更高,因此其在肝脏中不容易被代谢出去,进而造成长期且不可逆的肝毒性。第五章: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RT-qPCR实验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考察了两种材料的肝毒性及其差异,L-和S-BSA@Cu2-xS NPs连续14天给药后均会导致大鼠肝脏中炎症通路、脂质代谢通路、胆固醇胆汁酸代谢通路、药物代谢CYP450通路和铜离子转运通路上的基因表达发生显著改变,但是S-BSA@Cu2-xS NPs给药组大鼠被显著改变的基因表达水平可以在停止给药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而L-BSA@Cu2-xS NPs给药组大鼠肝脏差异基因表达则无法恢复。本研究采用绿色合成方法制备的BSA@Cu2-xS NPs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以及较好的光热治疗效果和光声成像能力,是具有潜在临床转化能力的近红外二区诊疗剂。安全性评价实验提示BSA@Cu2-xS NPs可能存在潜在的肝毒性风险,但是S-BSA@Cu2-xS NPs给药组大鼠产生的肝毒性可以在停止给药后28天内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而L-BSA@Cu2-xS NPs产生的肝毒性则无法恢复。该研究结果表明,尺寸为2.8 nm的S-BSA@Cu2-xS NPs作为一种用于肿瘤光热治疗和光声成像的纳米诊疗试剂更加具有临床转化价值。
其他文献
通过透皮给药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增强皮肤渗透和促进肿瘤浸润仍然是一个棘手的挑战。本课题制备了一种用于多西紫杉醇(DTX)和1-甲基-色氨酸(1MT)透皮递送的肝素(Hep)功能化氧化石墨烯(GO)制剂。Hep通过酰胺键接枝到GO上来构建Hep功能化-GO(GH),然后通过π-π堆积负载化疗药物DTX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抑制剂1MT。将DTX和1MT的Hep功能化GO(D-1/GH)包埋在
学位
秀丽隐杆线虫作为一种成功的多细胞模式生物,半个世纪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发育、衰老、代谢、应激、神经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秀丽线虫已经被开发为细菌、真菌等多种人类病原体微生物发病机制和先天免疫研究的模型。然而,由于自然界感染秀丽线虫的天然病毒种类极少,并且活体线虫几乎对于所有人类致病病毒均不易感,使得线虫模型对病毒学相关的研究贡献一向十分有限。虽然研究者们尝试构建了一些病毒相关的线虫实验模
学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促使了工业迅速的发展,而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特别是存在于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其不可生物降解性,且积累到一定量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因此,对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的方法有多种,如化学沉降、生物分离、电化学技术、膜技术和吸附等,其中,吸附由于效率高、成本低和没有二次污染等原因,成为了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
学位
水资源短缺正逐渐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最严峻地全球性挑战之一。太阳能驱动的水纯化技术能利用丰富且绿色的太阳能,直接从海水或者污水中提取干净水。太阳能驱动的水纯化技术具有环境友好、低成本和低能耗等优点,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尤其是偏远且不发达地区,具有极大的潜力。太阳能驱动的水纯化技术主要包括界面蒸发和太阳能膜蒸馏(SDMD)。界面蒸发主要依赖于界面蒸发体,具有较高的水汽产生速率,但水汽冷
学位
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明显的免疫原性,可被生物降解,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然而,对于再生丝素三维支架,一方面,在用于皮肤真皮、血管等组织再生时,存在因局部降解太快、产生碎片而造成的三维结构过早塌陷的不足,在用于硬组织修复时,则更需延缓其降解。另一方面,家蚕丝素蛋白材料引导细胞黏附、增殖的活性不及胶原、纤维蛋白等天然蛋白质材料,引导组织再生的能力有待加强,如何防止支架过
学位
目的:放射性肺炎是限制胸部肿瘤放疗的重要因素,泛素特异性肽酶11(USP11)被认为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及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但其在放射性肺炎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探索USP11在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具体机制,为放射性肺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1.采用小动物精准照射仪照射小鼠全胸20 Gy X射线及生物学辐照仪照射小鼠全身9 Gy X射线,分别建立小鼠全胸
学位
<正>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已然成为必然选择。非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保护、传承并发展好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力。近年来,非遗工坊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各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抓手,成为我国推动非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
期刊
活性胶体是一类能够利用外部环境中的能量,实现自驱动运动的新型胶体体系。由于活性胶体具有可控的运动行为,丰富的组装行为,可以实现多样的功能化改性等优点,其不但在生物、材料和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且还可以作为物理实验模型,研究相变和组装等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外场响应活性胶体逐渐成为活性胶体领域研究的国际热点,主要因为这类活性胶体可以通过外场进行远程操控,实现实时响应并且可进行原
学位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一直以来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据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居第二位,死亡人数居前五位,且呈现城市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针对早期结直肠癌多采用内镜微创方法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多采用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免疫治疗、中药疗法和其他支持治疗。但由于
学位
研究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治疗后总的生存期仅能延长1-2个月。目前认为一系列的癌基因变异和胶质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神经元活动能够促进胶质瘤生长,其中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连接蛋白-3(NLGN3)激活多个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和下游信号促胶质瘤细胞颅内生长。NLGN3是促进胶质瘤生长必要且充分的因子。G蛋白抑制性α亚单位(Gαi蛋白)不仅能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合介导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