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铁铝类水滑石吸附U(VI)、Cd2+的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铀等重金属的生产中产生了大量含的U(VI)、Cd2+等重金属废水,对自然环境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在众多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中,吸附法因其高效性等优点备受关注。水滑石因具有比表面积大、热稳定性、阴离子可交换性等特点受到重视。  本研究运用超声共沉淀法制备了亚铁铝类水滑石(Fe(Ⅱ)-Al LDH),用于处理含U(VI)、Cd2+废水。通过一系列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温度、吸附时间以及目标物初始浓度对Fe(Ⅱ)-Al LDH吸附U(VI)、Cd2+效果的影响,并以热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拟合吸附过程来揭示其吸附特性;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手段探究吸附剂对U(VI)、Cd2+的去除相关机理。  Fe(Ⅱ)-Al LDH对U(VI)的去除试验表明,当温度为25℃,U(VI)初始浓度为10mg/L时,Fe(Ⅱ)-Al LDH对吸附U(VI)的最佳pH为6,Fe(Ⅱ)-Al LDH的浓度为1.0 g/L,对U(VI)的去除率达到98.08%,吸附平衡时间在2h,饱和吸附量为117.13mg/g。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较好地拟合了吸附过程,热力学分析表明,Fe(Ⅱ)-Al LDH对U(VI)的吸附是自发的放热反应。SEM、  FTIR、XPS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前后的Fe(Ⅱ)-Al LDH结构没有发生改变,Fe(Ⅱ)-Al LDH对U(VI)的吸附是化学吸附为主,氧化还原作用为辅。解吸实验结果证明Fe(Ⅱ)-Al LDH是可重复利用的吸附剂。  Fe(Ⅱ)-Al LDH对Cd2+的去除试验表明,Fe(Ⅱ)-Al LDH吸附Cd2+的最佳pH为7,当温度为30℃,投加量为1.0 g/L,Cd2+初始质量浓度为10mg/L时,对Cd2+的去除率达到98.3%,反应在80min达到平衡,饱和吸附量为122.3mg/g。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1)较好地拟合了吸附过程,热力学分析表明Fe(Ⅱ)-Al LDH对Cd2+的吸附是自发的放热反应。SEM、FTIR分析结果表明,吸附前后的Fe(Ⅱ)-Al LDH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Fe(Ⅱ)-Al LDH对Cd2+的吸附是化学吸附,解吸实验证明Fe(Ⅱ)-Al LDH在处理重金属污染水中可被重复利用。
其他文献
地震作用已然成为影响建筑结构安全的主要因素。如何能够经济合理地使结构抵抗地震作用是土木工程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支撑框架体系因其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良好的耗能
爆堆岩石块度的研究是一直都是矿山开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的爆破参数能够降低开采成本,减小二次破碎工作量,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开采效率。通常的块度分析法有筛分法,大块度统计法等人工测定法,但是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单图片摄影测量法以及分形理论,通过分析获得的图像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融合和创新的分水岭方法的图像分割技术,使得得到的分割图能够满足爆堆岩石块度的分布统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跨桥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基础形式也是不断更新换代。但桩基础的工程造价较高,通常达到工程总造价的1/4以上,所以桩基础既要保证桥梁的安全、稳定,又
本文以大西客运专线为工程依托,对黄土地基加固措施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对试验段黄土路基加固措施的设计、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析,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路
斜交网格筒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结构体系,由双向交叉连续环绕建筑物外表面的斜柱构成的外筒和核心筒组成。该结构体系中斜交网格筒承担水平和竖向荷载,具有较强的侧向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空间结构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空间结构建筑已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标志。目前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曲面结构多为传统空间结构形式,例如球面、椭球面
节理裂隙作为自然界岩体的构造缺陷之一,其构造特征以及物理力学性质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节理岩体损伤断裂机制探究,是目前岩石力学界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也
张力计是一种直接测量土中基质吸力的常用传感器,普通张力计由于其内部水体易发生汽化的原因而只能测量100 kPa以内的吸力。目前,高量程张力计由于复杂的饱和过程以及因饱和
整体式桥台桥梁(简称IABs)是无伸缩缝桥梁的一种类型,主要依靠台后填土压缩变形与一些特殊构造来吸收主梁的纵向变形。这种新型桥梁结构最早出现于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而我国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无论是从试验还是理论分析上对砌体墙板面内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源于砌体结构工作性能的复杂、以及目前传统分析技术所限,对于面外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