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方式对马肉品质影响机制的研究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f998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拥有丰富的马业资源,近年来马肉加工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马肉比其他肉类肉质粗糙,为了科学有效的提高马肉品质,必须首先明确不同处理对宰后马肉糖酵解等过程及肌原纤维、结缔组织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新疆马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低压电刺激结合成熟、NaCl腌制结合成熟、湿热及干热处理对马肉嫩度等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对马肉品质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ⅰ)低压电刺激可使马肉糖酵解反应加速,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马肉色泽。低压电刺激结合成熟对马肉背最长肌的蒸煮损失与系水力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对马肉的剪切力、CSP值、MFI值和胶原蛋白溶解性都有显著(P<0.05)影响,使马肉剪切力下降,CSP值上升,MFI值上升,胶原蛋白溶解性上升。电刺激60s对马肉的嫩度提升具有较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压电刺激处理组肉样在贮藏第3d后,35kDa和17kDa条带以下出现了新的小分子量条带,在60s以上处理组中小分子量条带逐渐增多,而空白组小分子量的条带较少,可见低压电刺激处理加速了马肉骨架大分子蛋白降解。
  (ⅱ)NaCl腌制结合成熟可有效降低马肉的pH,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色泽,但各处理组之间的变化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蒸煮损失及剪切力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aCl浓度达到3%时,腌制结合成熟即可显著(P<0.05)提高马肉CSP值、MFI值,并在7d之后极显著(P<0.01)提高了马肉胶原蛋白溶解性。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处理组肌间线蛋白和肌钙蛋白-T逐渐淡化,而28kDa条带和32kDa条带逐渐加深,并逐渐出现20kDa条带和75kDa条带。
  (ⅲ)水浴及蒸煮处理增加了马肉(半腱肌、背最长肌)蒸煮损失率,且在加热中心温度70℃后增长极显著(P<0.01),剪切力变化情况与此相似。两种湿热处理方式均在总体上降低了马肉的CSP值、MyPS及MuPS,当加热中心温度超过70℃时,呈现出显著(P<0.05)下降趋势。但同时,水浴及蒸煮处理均在50℃~70℃范围内显著(P<0.05)增加了马肉胶原蛋白溶解性。不同湿热处理组75kDa和32kDa条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并逐步趋于消失,20kDa条带也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而渐渐模糊。两种湿热处理方式均对马肉肌纤维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使其规则化排列遭到破坏。水浴对马肉嫩度影响更大,马背最长肌比马半腱肌对湿热处理更敏感。
  (ⅳ)微波及烤制均显著(P<0.05)增加了马肉(半腱肌、背最长肌)的蒸煮损失率,且经烤制加热处理的肉样蒸煮损失率均高于经微波加热处理的肉样。剪切力值总体上呈现出增大趋势。马肉CSP值,MyPS经微波及烤制加热后降低,且均在肉样中心温度70℃~80℃范围时,有显著(P<0.05)下降趋势,MuPS的变化在各温度范围内呈现出曲折性。各组马肉胶原蛋白溶解性变化趋势均遵循先上升后降低的规律,在加热中心温度70℃~80℃时有显著(P<0.05)下降趋势。微波及烤制处理使马肉大分子长链蛋白降解,75kDa和32kDa条带发生相对弱化,产生20kDa条带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加深。肌原纤维结构随着加热中心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得疏松。烤制对马肉嫩度影响更大,马背最长肌相对于马半腱肌对干热处理更敏感。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不同处理方式(低压电刺激结合成熟、NaCl腌制结合成熟、湿热及干热处理)对马肉品质的影响体现在对其糖酵解速度、可溶蛋白浓度、胶原蛋白溶解性、大分子蛋白降解速度及肌原纤维微观结构等方面的改变,而上述改变对马肉嫩度及质构特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导致每年水稻减产30%,严重威胁到粮食作物的田间产量。在病害防治中,化学农药防治因其高效性、周期短的特点在防治手段中为紧急防治的首选。为顺应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新型农药的研发以低毒低残留为农药制剂的基本要求。噻霉酮是一类国内生产注册的杀菌剂,因其低毒、广谱性的特点广为使用,噻霉酮对柑橘炭疽病,黄瓜霜霉病等细菌、真菌性病害具有防治作用。由江苏辉丰农
学位
学位
学位
番茄潜叶蛾是一种起源于南美洲、对全球番茄产业具有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性入侵害虫。该害虫入侵速度极快,已经在我国周边国家及我国部分地区发生危害。这使番茄潜叶蛾对我国的潜在入侵威胁持续存在,一旦扩散将对番茄产业造成巨大威胁。作为外来入侵昆虫,其对逆境的耐受能力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发育温度和温度胁迫耐受力对其入侵新环境后的扩散以及种群扩张具有重要影响。另外,番茄潜叶蛾的寄主适应性和生殖特
学位
叶菜类蔬菜在我国广泛种植,它生长周期短,病虫害发生普遍,通常用化学防治进行处理,但农药的不合理、不科学使用很容易造成残留超标,引起食品安全问题。吡虫啉、苯醚甲环唑和百菌清是蔬菜病虫害防治常用的几种农药,系统地进行这三种农药在不同类型叶菜类蔬菜上、在不同施药次数下、在同种蔬菜不同部上、以及不同种植环境下农药残留与消解规律研究。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供依据,以有效规避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主要结果如下:建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试验通过研究新疆地方绵羊品种吐鲁番黑羊与阿勒泰羊,首先检测其肌内脂肪及脂肪酸等指标,再应用Affymetrix?OvineGene1.0STArray(绵羊全基因组转录本基因表达检测芯片)技术,筛选出与吐鲁番黑羊和阿勒泰羊有关的脂肪酸代谢差异基因,随后克隆ACOX1(脂酰辅酶A氧化酶1)、ACSL1(长链脂酰CoA合成酶1)基因,并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ACOX1、ACSL1、JAK2(Janu
选取4只装置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约2岁、体重283.5±5.4kg的新疆褐牛×西门塔尔F1空怀母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在自由采食相同日粮条件下,每期分别给每牛添喂0、150、300和600mg多聚甲醛/kg日粮(共4期),收集瘤胃液、粪、尿和剩料共6天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各期各牛的自由采食量,瘤胃液pH、NH3-N、VFAs和消化酶活性,进行原虫、真菌、总细菌和功能菌的PCR计数或显微镜分类计
学位
选取5只2~3岁、体重为51.5±4.1kg的小尾寒羊公羊,在精粗比4:6的日粮下,采用5×5拉丁方设计,添喂聚丙烯酰胺0(对照组),1.0,2.0,3.0和6.0g/kg日粮(干物质计),测定自由采食量以及瘤胃液的pH、NH3-N和VFAs浓度,细菌和原虫的显微镜分类计数,细菌、原虫、真菌和部分功能菌的Real-TimePCR,以及消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添喂0、1.0、2.0、3.0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