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求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之复兴以助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有必要将还处在低迷阶段的道德教育类电影加以研究,裨补缺漏,纠瑕扬瑜。社会的久安成于国民的道德意识,要想实现天下皆宁之景,必先进行道德教育。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沿袭了传统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将理性的道德观念融入具有审美性的电影艺术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欣赏者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使之成为和谐的完全之人物。然而,当今具有教育意义的道德教育类电影并未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面对如此紧迫之局面,我们有必要对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进行深入的剖析,以谋求发展之策略。本文以1985——2015年国内上映的道德教育类电影为研究对象,运用伦理学、电影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研究方法系统的分析了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类电影的道德价值观、叙事手法和道德传达效果,并结合具体案例指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类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根据观众的接受心理指出将来的创作方向。本文首先立足于中国当代伦理道德观念,将近三十年的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划分为领袖风范、英雄品质和公民道德三类主题,并分析各主题的道德侧重以及各主题在人物和情节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然后运用电影学相关观点,通过分析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的叙事手法指出其在叙事结构和叙事理念上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应对之计;最后,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论述近三十年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的道德传达效果,根据不同群体的接受心理指出道德教育类电影的创作方向。通过对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以及道德传达效果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道德教育类电影若要复兴,就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内容上,人物的设计要具有广泛代表性,叙述的故事要真实可感并循序艺术规律,还要丰富反面人设题材的电影;在形式上,叙事视角要紧密得当不可走到一成不变和跳跃无序的极端,叙事模式需丰富多样,在叙事形式上还要重视本民族的欣赏习惯;在对审美主体的道德传达上,根据审美主体的自我确证状态,电影工作者应加大对采用经验式自我确证的道德教育类电影的制作,并根据不同群体的接受心理,电影工作者需在电影创作的初始阶段就确定好接受群体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