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湾海洋生物稳定碳氮同位素应用的初步研究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anfe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湾处于陆地和海洋之交的纽带部位,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开发环境优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随着生态学领域方面知识的不断发展,稳定同位素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被成功运用于近岸海区食物网和营养关系的研究。但在我国,这些研究集中于渤海、黄海及东海,且数量不多,而对南海海湾生态系统典型代表流沙湾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 本论文于2008年在流沙湾海区采集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等多种海洋生物。其中,底栖大型海藻17种,双壳贝类5种,虾类14种,蟹类4种,头足类3种,鱼类40种,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后,运用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进行测试,并对双壳贝类的不同组织和白腹小沙丁鱼的不同体长组作了分析比较,还选取了24种生物与其他海区的胃含物法分析结果作对比,从而分析生物种的食物来源、营养层次等变化规律,由此构建流沙湾的简化食物网模型,提出流沙湾的简要能量流动途径。主要结果如下: (1)生产者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明显不同。δ13C方面,浮游植物为-18.81‰~-17.69‰,大型底栖海藻则为-20.41‰~-10.10‰。两者互相比较,前者比后者变化范围小,可能由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的利用碳源等因素引起光合作用同位素效应,而这却使大型海藻比浮游植物更易富集13C,故δ13C也随着变得更高;与其它海湾相比,两者均偏高,说明海洋生产者的δ13C具有区域属性,受地理位置影响。δ15N方面,浮游植物为7.62‰~10.11‰,大型底栖海藻为6.92‰~11.48‰。根据对大气沉降的NO3-、人类排放的废物、人工合成化学肥料的δ15N数值比较,推论出流沙湾海区的营养源主要来自大气沉降的NO3-和人类排放的废物。 (2)消费者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各有其不同特征。浮游动物的δ13C为-19.03‰~-16.88‰,δ15N为8.62~10.56‰;5月和8月样品的δ13C和δ15N均高于11月,可能是因为流沙湾地区春季(5月)和夏季(8月)的雨量比秋季(11月)大,雨水携带了大量陆源碎屑物质由河流注入沿岸海区中,从而引起了浮游动物的δ13C和δ15N的季节变化。虾类的δ13C为-18.36‰~-13.72‰,δ15N为8.35‰~14.81‰;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的δ15N比同类群的其它种类明显偏低,δ13C也较低,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蟹类的δ13C为-16.87‰~-15.12‰,δ15N为11.95‰~12.80‰,数值分布比较集中。头足类的δ13C为-18.71‰~-14.85‰,δ15N为11.77‰~14.74‰;金乌贼的δ13C明显偏低,δ15N也是三者中最小,可能是因为它的个体远比其它两种小,但数值与其食性相符。双壳贝类的δ13C范围是-19.14‰~-15.11‰,δ15N范围是6.1‰~10.57‰,将其从大小、组织和种类三方面进行平均值的比较,结果发现:同种贝类,大小不同,其δ13C和δ15N基本随壳长、壳重的增大而减小,但翡翠贻贝的δ13C和墨西哥湾扇贝的δ15N则相反;同种贝类,组织不同,其δ13C和δ15N的最小值均为内脏囊;δ13C的最大值不定,δ15N的最大值也是内脏囊,而内脏囊、外套膜和鳃、肌肉的由小到大的排序可能是双壳贝的能量流动途径;相同组织,不同贝类,其δ13C和δ15N的大小排列顺序各不相同,但华贵栉孔扇贝的δ13C均小于墨西哥湾扇贝,而马氏珠母贝的δ15N均小于企鹅珍珠贝。鱼类的δ13C范围为-23.13‰~-12.09‰,但除黄鳍鲷外的39种鱼类都集中在-17.46‰~-12.09‰,最小值的黄鳍鲷和最大值的长棘银鲈均与其食性相符;δ15N范围为12.81‰~16.73‰,最小值为鲻,最大值为大眼舒;δ13C比δ15N的变化幅度大,且从最小值、最大值的鱼种归属看,两者之间似乎没有正相关关系;另外,特别对白腹小沙丁鱼分5个体长组分析,发现δ13C和δ15N没有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大,可能是食性基本稳定导致。 (3)选取翡翠贻贝作基准生物,对流沙湾的14种虾类、4种蟹类、3种头足类和40种鱼类进行营养级的计算,结果为:虾类1.28~3.07;蟹类2.0左右,比较稳定;头足类2~3;鱼类2~4,但分布在两端(杂食性鱼类与高级肉食性鱼类)的只占少数,绝大多数居于中间的层次(为低级肉食性鱼类与中级肉食性鱼类)。进一步挑取24种生物的营养级与胃含物分析法结果比较,其中约71%的生物采用两种方法分析的结果在0.5个营养级的误差范围内一致,但稳定同位素法应该比传统的胃含物法更进一步揭示生物在食物网中的准确营养位置。 (4)综合所有生物种的δ13C和δ15N,包括浮游植物、底栖大型海藻、浮游动物、双壳贝类、虾蟹类、头足类和鱼类,可构建出流沙湾的简化食物网,并可由此得出4条简要的能量流动途径:1)底栖大型藻类→贝类→虾蟹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2)底栖大型藻类→贝类→虾蟹类→头足类;3)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贝类→虾蟹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4)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贝类→虾蟹类→头足类。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集了来自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尼罗罗非鱼埃及品系(简称AN,采样22)、88品系(简称XN,采样26尾)和奥利亚罗非鱼(简称ALY,采样28尾),与来自广西水产所的尼罗罗非鱼埃及品
针对具有不确定开环增益的被控对象,提出了PID自适应调整控制器增益的神经元非模型控制方法,对某造纸机进行了实例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非模型控制方法具有强的鲁棒性和满意的控制品质
为了研究中国南海北部海域斑节对虾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海南三亚、深圳、湛江、北海4个斑节对虾群体共95个个体的延伸因子1-alpha内
本文以草鱼为研究对象,以豆油、鱼油为脂肪源,意在探讨在同一配方模式、养殖条件下氧化鱼油、MDA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对肝胰脏结构和功能、肠道黏膜结构与功能的损伤作用。
本研究采用SMART技术结合DSN处理,成功地构建了线性化cDNA文库三个,其中精巢和卵巢文库各一个,另一个为精巢、卵巢、眼柄、输精管、射精管和产雄腺混合的文库。经测定三个文
遗传力是数量遗传学中的重要参数之一,是对动物进行选择的重要依据。通过遗传力的估计可以研究和揭示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对正确评定动物性状的育种值、制定选择方案和育种计
目前,各种病害的频发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三疣梭子蟹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三疣梭子蟹免疫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在疾病的防治、预防、品种选育及三疣梭子蟹免疫抗病机理
依据2014年9-10月舟山市帆张网渔船渔获物调查统计数据,分析了帆张网渔获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本次调查帆张网渔获物共30种,其中鱼类18种,虾类7种,蟹类5种,其中带鱼、小黄
通过人工注射溶藻弧菌,对感染细菌后的红笛鲷组织病理变化进行肉眼观察及三个主要免疫器官胸腺、头肾和脾脏制作切片后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经溶藻弧菌感染的红笛鲷,48h后开始出
大多数鱼类在自然或养殖环境中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胁迫因子的影响,这些胁迫因子包括温度、盐度、光照和食物的变化等。而在不适宜的环境中,鱼类正常的生长往往会受到一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