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索尔·贝娄长篇小说中的流浪意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511526198209172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膺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索尔·贝娄,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折服了世界。贝娄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作品包括小说、剧本、散文、专题论文等,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成绩卓著。他的小说社会性和思辨性极强,突出地反映了美国“熔炉文化”的特性,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出路。从研究中可以发现贝娄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都呈现出典型的流浪特征,他成功地将现代西方人普遍的生存困惑与犹太人特有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认知方式的主人公——当代流浪汉形象。贝娄小说中的流浪意识正如一颗小小的水珠,却折射出了贝娄小说的全部光辉。本文从文化阐释的角度,分析了构成贝娄小说流浪意识的四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底蕴、价值诉求、流浪汉模式以及精神回归。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贝娄的文学成就,分析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点出其被忽视的一面。第一章主要分析贝娄小说中流浪意识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犹太裔小说家,贝娄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某些犹太文化特性,犹太民族的流浪意识启迪了贝娄对犹太人乃至全人类在世界上无家可归状况的思考,他把这种历史记忆消解为文学的潜在媒质,内化于他小说的主题构思之中。同时,美国的文化和现实环境也深深地影响了贝娄,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美国文化精神的印记。第二章主要从文本层面阐述了贝娄作品中流浪意识的凸显。贝娄以发人深思的笔触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自我迷失,他笔下的那些探险家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在迷惘中上下求索,顽强地向着生命的神秘底蕴掘进。第三章论述了贝娄小说中采用的流浪汉小说的叙述模式。他小说中的流浪汉模式有了新的形态,表现出流浪汉和精神流浪汉两种形式,这正好承载了贝娄小说中所流溢和呈现的流浪意识。流浪意识就是追寻意识。贝娄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经过艰辛的流浪探索后,最后几乎都获得了精神上的回归,回归社会,回归现实,回归“爱”的诗意——这就是贝娄小说中流浪意识的终极指向,也是本文第四章所要论述的内容。结语部分对贝娄作品中的流浪意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显示其所具有的超越种族、时空和国界的普遍意义。贝娄意象化地运用了他的犹太经验,将犹太民族特有的历史际遇、宗教文化观念作为文学的某种构因,并把它与美国文化相结合,进而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揭示,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篇分析方法,在国内外具体语篇言语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国家行政公文实例的调查分析,集中研究了国家行政公文言语行为的构成,国家行
语篇是典型的语用现象,阅读理解也是典型的语用现象。本文运用语用学原理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检验和丰富语用学理论的解释力,并对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教
特发性矮小(i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是指目前尚无明确病因的匀称性身材矮小,是儿童生长迟缓中最常见的类型。因其病因复杂,目前又缺乏有效而可靠的病因诊断,故至今无
宋代詩話,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批評形式,集詩學理論與評論於一體的著作,詩話之體始現於歐陽修的《六一詩話》。詩話從原始「以資閒談」的方式記錄詩人的生活和作詩的瑣事趣聞,逐漸轉
大规模定制生产是以略低于或接近于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客户定制生产任意数量产品的一种生产模式。柔性反映的是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生产柔性反映了生产系统对
<正> 我国的古代戏曲是一种以唱为主要表演手段的艺术,因此,随着戏曲的产生与发展,也产生了记录曲调旋律、为演唱者提供借鉴的乐谱,即戏曲工尺谱。戏曲工尺谱不仅在当时曲坛
<正>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理论"丛林"属于前三个阶段,侧重于新技术应用和管理方式提升,第四个阶段将劳动者从"人
在十八大报告中有七处重点强调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问题。李克强总理也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今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艰巨任务。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过"重点发展大城市"、"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世界级电子制造服务企业的运作研究,为电子制造服务行业提供设备投资效益提供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更重要的目的是为我国正处于发展初期的电子制造服务厂
开关电源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它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的主要特点,受到各国研究者和使用者的青睐。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向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