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中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研究——来自古湖沼沉积的证据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78651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新世环境演变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地质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点。长江下游新石器中期古文化是中华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论文选择长江下游地区鱼山剖面、良渚古城的北剖面和西剖面及广富林剖面开展中全新世环境演变与新石器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对这三个研究点AMS14C年代学以及孢粉、碳屑、粒度、磁化率、烧失量、总有机碳、总氮等环境代用指标和人类活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长江下游河姆渡、良渚、广富林和马桥文化时期古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演变之间关系的新认识如下:  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的鱼山剖面研究表明:6.9cal kyr BP前的盐沼环境阻止了人类在该地区定居;6.9-6.3cal kyr BP该区气候暖湿并且湖沼发育,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6.3-6.2cal kyr BP河流改道造成人类活动中断;6.2-5.5cal kyr BP人类活动恢复;5.1-4.5cal kyr BP人类活动恢复,湖沼发育,同时该阶段的洪水事件导致良渚文化末期人类活动中断。  2)浙江省瓶窑镇良渚古城的北剖面和西剖面研究表明:古城开始修建的年代在5.2-5.0cal kyr BP之间;良渚早中期良渚古城人类活动繁盛;至4.5cal kyr BP良渚古城被废弃。已有研究表明4.5cal kyr BP良渚文化的衰落是一个普遍现象。尽管关于良渚古城在4.5cal kyr BP衰落及良渚文化消失的原因还不确定,但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良渚文化消失前200年,作为良渚文化中心的良渚古城就已经废弃,这间接表明良渚文化消亡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而不是较短时间内事件(如洪水)造成文化快速消亡。上海松江区的广富林剖面研究表明:在4.0-3.3cal kyr BP气候暖湿、湖沼发育是广富林和马桥文化兴盛的重要原因。  3)综合长江下游地区已有成果发现:新石器中期文化的兴起、中断和衰落与该区气候、海平面、地貌等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关系。早全新世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是靠近海岸地带受海水影响大导致盐沼环境发育,土壤盐碱化,加上气候波动大,这是长江下游沿海平原缺少新石器早期遗址的重要原因。中全新世以来随着海平面上升,海岸沙堤形成、三角洲堆积,湖沼环境发育为新石器时期先民提供了比较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河姆渡到良渚文化时期人类活动频繁。但由于气候波动、海水影响、湖泛、河流改道等也会导致文化的中断或者衰落。
其他文献
该文的主要工作是将工作流技术引入空间信息科学领域,依据OpenGIS规范和WfMC工作流规范,研究并建立一套基于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处理过程的空间信息工作流理论与技术体系,提供
本研究以湖北省为例,构建能反映城市化实质与内涵的一系列指标来测定湖北省16个市、州的城市化水平,使城市化水平测定方法从单一的"人口数量型指标"推进到复合的"功能质量型
中尺度涡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现象,其活动伴随着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传递,对海水的温盐结构、粒子的分布等有重要的影响。南海区域中尺度涡的活动受到多种局部因素的作用,呈现出一些
2013年春天,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天空格外蔚蓝。一场新雨,将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两千多盏星花,被冲洗得格外清亮。  好莱坞中心腹地的洛杉矶音乐家学院毕业典礼上,来自中国的赵朗
本文是“浙江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重点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将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结合遥感、GIS技术,分析萧绍围垦区的景观结构特征及围垦区景观的时空变异过程。景观生态学
蓝藻水华暴发,水体中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蓝、红光反射率降低、近红外波段出现明显的植被特征“陡坡效应”,是卫星监测蓝藻水华的主要依据,而水生植被(尤其是挺水植被和浮叶植被)拥
该论文是基于在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人口预测方法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已经雄辩地证明: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创新都一直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尽管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方向和表现
本文讨论空间信息共享中基于GML的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设计和实现,以及围绕此展开的一些研究实践工作。所做的工作包含以下几点: 1.分析了当前GIS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GM
关于竞争力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致力于国家、产业的宏观尺度以及企业的微观层面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在国家、产业竞争以及企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即作为重要国家竞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