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生活政治:一种民主建构的逻辑与路径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媒自其问世以来就一直作为政治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并被认为是促进政治民主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尤其在社会传媒化的今天更被公众给予了极高期待。而对于正在经历政治民主化历程的中国来说,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辐射力决定了它相对其他媒体更应在民主政治中发挥积极作用。不过,身份的特殊决定了电视媒体对于民主作为的发挥总是遭到人们诟病。批评者认为,尽管随着体制的逐渐松绑,中国电视媒体的确出现了一批以《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节目从而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一定监督,但市场化的驱动导致更多电视媒体采取了“非政治化”路线进而致使公众对于政治越来越疏离,尤其是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更诱导了公众忘记应该具有的民主关怀。本来主要流行于西方社会的“电视疑症”论(即认为电视媒体阻碍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如今也成为了中国传媒学界严厉讨伐电视媒体的主流观点,认为只知市场利润的电视媒体有辱其本应承担的民主使命。   如此激进的观点表面看来言之凿凿,但仔细推敲却疑点重重。暂不论其运用的推理逻辑——政府控制的媒体只服务于政府、企业控制的媒体则只服务于企业,普通公众永远成为被抛弃的第三者——存在严重问题,首先其对政治的理解就过于狭隘,仅仅将之局限在国家制度层面的宏观领域,这与当今政治实践早已走向微观日常生活的发展现实严重不符。更重要的是,其对于民主的理解也存在严重偏差,仅仅限定于对政治权力的监督,严重缩小了民主的内涵。事实上,随着政治实践扩展至日常生活,民主的指向也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正是从论证的逻辑起点到逻辑推理本身都缺乏足够说服力,该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电视媒体的现实表现也自然无法进行准确描述和评估,其对电视媒体所发挥的民主作用往往是以过高的要求来进行过于悲观地低估。正鉴于此,本研究希望从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切入,重新探寻中国电视媒体与民主的关联,尝试还原当今电视媒体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积极性一面,力求对中国电视与民主、中国电视民主建构的表现和内容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呈现,从而更为理性地看待电视媒体的发展现实,毕竟我们过去惯有的思维模式不见得获得了有关电视的“真相”式认识。   本研究认为,民主指的是人民治理,人民参与是民主的重要核心。本研究还认为,当今政治实践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它不仅仅指向诸如政府活动等对普通公众来说相对遥远的传统领域,更是已经广泛延伸到大众日常生活当中。换句话说,一种超越传统国家领域而直指大众生活的新型政治——吉登斯命名为“生活政治”——已经在我国出现,并分别在教育、环保、消费、食品等众多领域纷纷展开,其众多议题与普通公众利益高度相关(以中国官方命名则是民生议题,尽管远非民生议题可以概括)。正是政治实践的扩展决定了以参与为核心的民主不能仅仅指向一种宏观制度,更要涉及微观生活实践。这意味着,对于长期处于政治权力主导下的电视媒体来说,市场化的驱动导致其关注视野从传统政治转向生活政治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非是电视媒体不务“政治”,更不是电视媒体民主不作为,而事实恰恰是电视媒体在存在众多限制的尴尬现实环境中积极寻找一条更具现实可操作性的民主建构路径。换而言之,如果说生活政治为大众成为政治主体提供了机遇、并为参与民主的出现提供了可能,那电视的介入则使这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使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民主由一种理想变为一定程度的现实。具体说来则是:首先,电视媒体对生活政治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民主作为的有力展现;其次,电视媒体对生活政治的关注,也有利于对公民文化的培育从而塑造民情,尤其能够激励公众学会参与公共事务从而提升其民主参与能力,这则是民主的根本核心。而这一切对于当下的中国尤为重要,不仅仅因为中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真正的法治国家,还在于中国缺乏大批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积极公民,而这是一个民主社会运行的最大障碍。民主的真正实现需要大众对其有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并能演化为一种自觉的信仰进而付诸参与行动的实践,而这一切远不是几句标签式的口号所能轻易达成。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其进行的民主建构并非仅仅是对权力的监督如此狭隘(更别说只是对传统政治权力监督这么简单,尤其不能简约为代表公众监督传统政治权力,尽管这是极为重要的部分),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其还包括要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由公众主动参与政治活动,而这种参与并非单纯指向公众对于权力的监督、对于权利的争取,还包括对于义务的承担,尽管前者相比后者对于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普通公众更为重要。正因为牵涉如此众多方面,所以我们认为民主本身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也意味着中国的民主建设将是一个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缓慢过程。   总的来说,为了更为清晰有力地论述主题,本文首先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切入,介绍传媒与不同形态政治(传统政治和生活政治)的复杂关联。然后阐释传媒在政治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接着重点探讨电视媒体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建构作为及现实困境,并剖析了造成这一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从而指出当今电视媒体从传统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向的现实必然性。论文接下来分别从电视新闻、电视社教、电视娱乐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电视如何通过生活政治来对民主进行积极有效地建构以及发挥了哪些方面的建构作为,从而最终确认生活政治是中国电视当今建构民主的一种可操作性重要路径的观点。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分为五章来分别展开论述:   第一章“传媒与生活政治”:首先对“政治”这一概念的意义内涵进行初步界定,进而引出“生活政治”这一对于整个论文具有统摄性作用的核心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紧随其后,对政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从传统政治转向生活政治的历史扩展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分析了这一历史演变背后的根本原因。接下来,本章分析了传媒与处于不断演变过程中的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分别从“传媒和传统政治”与“传媒和生活政治”两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力图揭示传媒与政治的紧密关联性和复杂性。   第二章“电视与政治民主”:首先对民主概念进行理论上的界定,认为作为人民治理的民主其核心是公众的参与。然后论述传媒在政治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重点详细探讨电视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建构作用以及现实困境,并指出了如此困境下的电视其关照视野从传统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向的现实及其必然性,尤其认为这一视野转向本身并非是电视媒体纯粹对传统政治权力的妥协和对市场利益的追求,而事实上却是电视媒体积极进行民主建构作为的一条重要路径。   第三章“电视新闻与生活政治:让民主看得见”。首先提出了电视新闻进行民主建构有着根本性的理论依据,其主要来自于公共领域理论和公共新闻理论的支撑,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接下来主要论述电视新闻民主建构的现实路径,具体分析了电视新闻与生活政治的关系以及生活政治作为电视新闻建构民主的可能性。最后本章探讨了电视新闻民主建构的重要内容,并从媒体与公众共设议程以监督权力、搭建公共领域以建构话语民主、角色由报道到介入以助推权利与义务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并认为正是这三个方面的有效展开从而使得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民主能够以一种公众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建构。   第四章“电视社教与生活政治:让民主入人心”。首先提出了电视社教民主建构的理论依据,即培育理论和公民身份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接下来论述了电视社教民主建构的现实路径:具体分析了电视社教与生活政治的关联以及生活政治对于电视民主建构的现实可能性。最后,本章详细论述了电视社教民主建构的重要内容,即在于对公众进行民主教育,以塑造民主的主体。我们认为,电视社教正是利用日益崛起的生活政治议题,通过对公众日常生活实践经验的大量展现,从而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种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塑就一种民主性格和公民身份,进而为公众未来更多的民主参与积蓄智力资源,最终让民主理念深入人心。   第五章“电视娱乐与生活政治:狂欢下的民主体验”。首先提出了电视娱乐民主建构的理论动力来自于以费斯克代表的大众文化理论和以佩特曼为代表的参与民主理论,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然后接着论述电视娱乐民主建构的现实路径,并从电视娱乐与生活政治的关联、生活政治作为电视娱乐进行民主建构的现实可能性两个方面展开。最后重点论述了电视娱乐民主建构的重要内容在于进行“全民参与式”的民主演练,并指出这种全民民主体验对于几千年来都未曾有过民主参与传统的中国无疑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总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国家权力的主导下逐步推进,其运行思路就是主要从生活政治入手而将传统政治有所保留。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无论是出于政策的驱力,还是市场的驱动,其建构视野也转向了生活政治领域。尽管表面看来这是电视媒体对于传统政治权力的一次退让,但无疑重塑了现代政治的形态,拓展了政治领域的边界,进而以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参与政治,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公众参与政治的诉求。中国电视以如此方式介入政治,其实是在宏观民主无法充分展开下而积极从微观层面寻求突破,力图通过与大众紧密相关的生活政治层面找到一条可行的民主建构路径。借助生活政治,电视媒体一方面可以激发公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培育公众的参与能力,从而为公众将来参与传统政治积蓄不可或缺的政治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立足于生活政治这一较为软性政治领域来发力,电视媒体不仅吸引了公众的关注继而深入对问题的探讨,还顺势延伸至了对传统政治问题的诘问,进而促成了对与大众日常生活利益相关的传统政治权力的监督、甚至导致政治权力作出政策上的让步和利益上的妥协,最终实现政治体制上的不断改进。正是这种以退为进的演绎方式,电视媒体有效地将个人化的生活政治与国家制度层面的传统政治实现了连接,从而让民主由一种微观实践走向一种宏观运行,最终为民主在整个政治领域的完整实现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如何办好奥运会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角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历届奥运会都与大众传媒息息相关,奥运
柔性机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在许多任务中能有效地替代常规刚体机构.所介绍的柔性结构分类产生于依尔墨瑙技术大学多年研发柔性机构的工作成果.这种对柔性结构的介绍有助于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运用框架分析方法,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北京奥运报道主题结构、修辞结构和脚本结构的差异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