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物馆数字出版发展研究

来源 :山东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1982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新兴业态的数字出版业呈现迅猛发展势头。2005年,在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数字出版”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经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各方的努力,数字出版得到了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乃至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数字出版产品的多媒体性、互动性、高传播速率等特点与博物馆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契合。博物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为博物馆各类藏品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建设方向,逐渐成为博物馆行业实现从实体空间向网络空间转变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内外诸多博物馆已经将数字出版的内容和技术等应用到博物馆的建设中,产生了众多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数字出版物。但由于各级别和各类型博物馆规模与存量不同,博物馆数字出版的整体发展也呈现不均衡的现状。本论文借助传播学5w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一定的理论基础,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来进行研究。分析贯穿在博物馆数字出版过程中涉及到的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等隐含元素发挥的作用,对博物馆数字出版的整体发展现状、主体发展模式、受众需求下的发展逻辑以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展开系统论述。文章除绪论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数字出版相关概念,明确本文对博物馆数字出版的写作范畴,并对博物馆数字出版发展的必要性进行概述,认为在国家政策、技术以及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推动下,博物馆数字出版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部分整体概括我国博物馆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包括主要的出版形式、出版内容以及各类博物馆出版情况,试图对博物馆数字出版的发展情况进行宏观掌握。第三部分以5W模式中的传播主体为视角,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国内外博物馆数字出版发展的成果与模式,寻找异同并分析原因,认为注重受众需求应成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出版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因此,第四部分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受众需求影响因素,找寻博物馆数字出版发展的价值导向。第五部分从前两章内容中总结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探索我国博物馆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考,认为我国博物馆数字出版要立足各馆特色,针对藏品资源选择合适的数字出版技术、方式、渠道来运营发展,构建特色内容平台,树立数字出版创新和版权保护意识,关照读者需求,增强理性互动。我国博物馆数字出版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下一阶段如何更好地发展仍面临着未知的困难。但博物馆数字出版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未来必将成为博物馆与数字出版业的新的合作业态。要利用好一切政策机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博物馆数字出版能健康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梳理崔子范与张朋生平经历及处世思想,旨在分析各自生平历程对于他们的影响,其次对于艺术思想和创作特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成条件比较,师承渊源分析,透过二人写意花鸟画的异同点,进一步了解他们对于齐白石大写意花鸟画的继承与创新,通过题材选择、笔墨处理、设色风格、造型精神、构图章法上等具体的绘画语言比较研究。最后通过对崔子范与张朋的艺术风格分析,总结他们的写意花鸟画创作对于当代的启示。通过对当代两位
学位
龚贤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一位山水画大师、诗人、书法家与教育家。龚贤极具有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在摹古盛行的绘画界走出一条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道路。龚贤长与书法,为自己的作品、他人的作品留下诸多题款、画跋、书法作品。他精于理论,将绘画心得编写成书留存下来;晚年的他有教无类,留下了多个版本的《课徒画稿》。龚贤的多册《课徒画稿》对其后的中国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龚贤的《课徒画稿》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龚贤绘
学位
《波西米亚人》根据法国剧作亨利·缪尔斯的小说《放荡艺术家的生活情境》改编而成,是著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经典作品之一。自1896年在意大利首演以来,这部作品便成为了世界歌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丰富的人文底蕴。这部歌剧聚焦于十九世纪法国底层人民的社会生活,对相关人物、事件的进行现实性描述,向观众展现了当时残酷的生存现状,极具写实意义。歌剧《波西米亚人》的成功离不开对女主人公咪
学位
表演是真实与虚拟的统一,演员要塑造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就要理解什么是表演的真实感、以及怎样通过假定的戏剧情境找到和表现真实感。本篇论文首先探讨了一下舞台上的真实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有何区别,并得到了要把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提炼成为舞台上的真实的结论;接着探讨了真实感的存在对演员塑造角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观点是为什么存在的、其必要性是什么、以及是如何获取真实感的,最终得出了表演的真实感对演员塑造角色是非
学位
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创新平台,它试图突破传统绘画相对稳定的发展模式,更为强调材料与技法的多元化与自由化而呈现出更为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姿态,其历史使命是充分把握绘画的当代语境,深入研究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转换与表现,而汉画像石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定然可为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提供丰沃的民族文化土壤与加工原料。汉画像石艺术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艺术发展至相对成熟阶段的典型代表特征。两汉
学位
微山湖地区年画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根植于微山湖地区特殊民俗文化环境的土壤之中,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风格、制作工艺和使用习俗,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研究微山湖地区年画,要将它置身于民间生活的大环境之中,不单纯局限于对制作工艺、物质材料、图像符号等方面的研究,更应着眼于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产生这种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深刻思考其所蕴含的艺术精神和其文化标本意义。本文试图从民俗学
学位
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形式已十分丰富,艺术信息也顺势而上,迎来“艺术热潮”。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信息,如何做好当下的艺术传播已经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数字出版是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等方面都占据一定的优势,因此本文将艺术传播的研究放置于数字出版背景之下,探寻该背景下的艺术传播如何进行,从而发现数字出版对于当下艺术传播
学位
本文主要是对20世纪美国司法题材电影的主题研究。美国司法题材电影将现实性社会问题转化为镜头语言,呈现出现实中人性善与恶的对抗,引发观众的理性思考。当代负有盛名的女性学者,美国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自己的伦理哲学学术背景出发,广泛介入当下各交叉学科议题的研究。努斯鲍姆教授的伦理美学思想与司法题材电影主题“正义诗性”相契合,并且她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司法题材电影的分析也极富实践性意义。本文从对玛莎·
学位
琉璃在最初的生产制作中,以装饰作为其主要用途,随着琉璃工艺不断完善与发展以及人们对其材料的掌握与应用,使得琉璃因有代玉充翠的作用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博山凭借得天独厚的丰富矿产资源、传承的多种工艺技法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等条件,成为了琉璃的生产重地之一,其烧制工艺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我国重视文化软实力、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全球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装饰新元素日益丰富、
学位
山东地区滕州观音阁中有一铺观音造像,主尊是水月观音,附属图像有取经图像以及数尊供养人像,是山东地区1105年(崇宁四年)佛教造像遗存。本文以滕州水月观音、玄奘取经图像、题记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考证、图像类比的研究方法,分析滕州水月观音造像题记中蕴含的时代信息,总结滕州水月观音造像及配图的整体特征。首先,文章介绍了滕州观音阁的基本概况,主要说明观音阁地理位置、造像年代和窟内水月观音及其附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