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七药”的种质资源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z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对太白山特有珍贵药材“太白七药”的种质资源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太白七药”的种质资源现状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可为“太白七药”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材料和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1、根据调查,太白山“太白七药”现有26科56属89种,其中百合科(9属14种)、毛茛科(5属11种)、兰科(5属9种)、蓼科(3属7种)、菊科(2属5种)等种类较多,是“太白七药”的主体。2、太白山地区“太白七药”种类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在海拔800~2200m中低
其他文献
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 [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引起的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国家和地区。挖掘和利用广谱抗性基因是当前控制稻瘟病的重要措施。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对稻瘟病表现广谱持久抗性。本研究以普感品种LTH(母本,感病)和明恢63(父本,抗病)配制的杂交后代F2、F3为
学位
糯玉米是一类特殊的玉米资源,作为起源中心,我国具有丰富的糯玉米种质资源。我国糯玉米育种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已取得重大成果。尽管如此,但我国目前的糯玉米育种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自交系间系谱关系不清楚、用于育种的材料遗传基础比较狭窄、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严重限制我国糯玉米育种工作的瓶颈。因此,研究我国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并阐清其遗传组成,探索糯玉米种质的杂优模式,对
学位
小麦族(Triticeae)中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作为目前小麦育种中重要的抗病基因来源之一,一直倍受小麦育种家们的重视,但是对其基因组组成人们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为了鉴定其基因组,我们根据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 boeoticum) CRW2-BAC5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二倍体拟鹅观草(Pseudoroegneria)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
学位
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专用甘薯品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已成为甘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良种要有良法,为了确保能充分发挥新品种优良特性,加快推广步伐,在推广利用中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甘薯新品种龙薯1号为材料,运用甘薯育种、栽培学理论,采用作物品种试验与统计分析方法,对其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如下:龙薯1号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等特点,
学位
目前繁种生产中存在栽培管理粗放、多种病虫害并发、产量低、晚疫病发生重、品种退化快等问题。本研究以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为材料,对其进行生产力、生物学特性、抗病性、品质、高产栽培及留种技术试验方面的研究。高产栽培及留种技术试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进行,调查播种时间、脱毒种薯大小、种植密度和生长调控措施四因素在福建省高海拔山区对闽薯1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总结出闽薯1号留种高产优质的关键技术。以闽薯1
学位
甘薯新品种龙薯10号是龙岩市农科所选育的优质高淀粉品种。为了加快新品种的推广,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必要了解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并对其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本论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龙薯10号的特征特性、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栽培试验进行了研究;委托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进行抗性与品质鉴定;结论如下:龙薯10号茎蔓生长前中期发育速度快,后期长势
学位
宁夏是我国主要牧区,但长期的能量饲料不足和蛋白饲料、青绿饲料短缺,成为本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草场过牧、退化、沙漠化等。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冬闲田的集中分布区,总面积约2500万公顷,占现有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如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开展西部地区冬闲田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科学的种养殖模式及技术,是西北地区舍饲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符
学位
莜麦是华北、西北等高寒地区的主要粮饲兼用作物。确定配方施肥技术体系以及选用适宜的除草剂种类和浓度是莜麦高产优质生产中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对莜麦进行施肥和除草试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N、P配合施用对莜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氮、磷肥配合施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经济有效的措施。氮肥的主效应增产358.1%,磷肥的主效应增产43.8%。限制莜麦产量的最小因子是氮素营养,其次为磷营养,氮、磷间有明显
学位
氮磷是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对旱地作物优质高产有重要作用。但不合理的氮磷投入也会造成作物品质下降,资源浪费以及环境问题,制约农业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冬小麦播前施肥,夏玉米不施肥的方式,设置不同氮磷用量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我国西北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磷用量对作物干物质累积、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施氮量增加,小麦拔节期分蘖数、收获期地上部生物
学位
在施氮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等已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但多侧重于研究某一特定叶位叶片,特别是旗叶的光合特征及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由于叶片氮素含量在不同叶位分布的差异,施氮也必然对不同叶位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如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值等的影响可能也不同,但迄今对这一假设的研究鲜见报导。本文通过田间试验,以期回答上述问题,揭示合理施氮对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实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