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超强酸对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的缺陷调控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kang3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二硫化钼(MoS2)为代表的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s),是研究最广泛的层状二维半导体材料体系。它们具有原子级别的厚度、良好的柔韧性和极高的光学透明度等优势,并且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区还展现出独特的层依赖带隙特性,已成为新一代光电器件的潜在候选材料。由于较弱的范德华作用,从而使不同的TMDs能够堆垛形成异质结;两者的能带差可作为驱动力,产生界面处电荷转移行为,进而对TMDs的荧光进行调控。此外,与机械剥离法相比,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可以实现大面积、大尺寸1L-TMDs的合成,使基于这种材料的高集成光电器件成为可能。然而,由于CVD生长过程中存在热应力以及前驱体浓度分布不均匀等因素,不可避免在1L-TMDs中引入缺陷,极大降低了荧光量子产率(PL QY,0.01%~6%),进而限制其实际应用。因此,有效提高1L-TMDs的发光效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展开了调控1L-TMDs发光效率的一系列研究,具体工作和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单层TMDs薄膜,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拉曼光谱以及光致发光光谱对样品的形貌与光学性质进行了基本的表征。并且对制备出的样品进行了转移,构建了MoS2/MoSe2异质结,探究了两者界面处电荷转移行为对1L-MoS2的荧光产生的影响。(2)利用有机超强酸——三氟甲烷磺酸(TFMS)溶液,对1L-MoS2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将1L-MoS2的光致发光强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具体方法为将三氟甲烷磺酸溶液旋涂于MoS2表面,通过控制旋涂三氟甲烷磺酸溶液的体积来调控MoS2的荧光强度。拉曼(Raman)光谱、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光电子能谱(UPS)、荧光寿命等表征结果表明,TFMS处理的1L-MoS2样品荧光强度增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p型掺杂和缺陷修复。(3)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两种效应,进行了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测试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在原子尺度上证实了TFMS分子上的S原子有效地修复1L-MoS2中的硫空位;并且由于TFMS分子上的O原子和F原子的高电负性,使得电子从1L-MoS2转移到TFMS分子,从而调控了1L-MoS2的光学性质。此外,在TFMS处理的1L-WS2中也得到了类似的荧光增强,证实了这种新的超强酸处理策略对1L-TMDs的通用性,提供了一种有效提高TMDs量子效率的策略。
其他文献
自量子场论提出以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构成和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电磁场能够在所有空间中传播,其本身具有涨落的特性,即使是在绝对零度的真空中,电磁场涨落的特性依旧存在,这就说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其中存在着零点能。1948年,荷兰物理学家Hendrik Casimir预言:将真空中两块平行放置的中性金属板靠近时,两金属板之间会存在一种吸引力。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为Casimir效应。在此基础上,当把靠近
新材料的研发一直是物理/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压力作为一种基本物理学参量,已成为获取具有优异性能新材料的有效方法。但高压实验通常研发周期较长、需要成本较高且条件较为苛刻。与实验相比,计算机模拟技术速度快、成本低而且可以超越现有实验技术的压力极限。因此,理论计算常常处于高压科学的前沿领域,无论是在推动基础科学发展还是在新材料研发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如受理论计算启发富氢化合物超导电性的突破性进展。考
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由于其发射波长位于生物学窗口范围内,并具有无生物组织荧光背景和活体生物组织穿透深度大等优点,而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具有超长余辉时间的过渡金属Cr3+离子掺杂的镓锗酸锌(ZGGO:Cr)近红外长余辉纳米粒子,已显示了在无荧光背景生物成像和对肿瘤的余辉光动力治疗的潜在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对于ZGGO:Cr长余辉纳米粒子的余辉发光机理的认识仍然需要进一步厘清,余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氮化铝(AlN)作为Ⅲ族氮化物中具有最宽带隙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为6.2 e V),在发展紫外光光源(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应用中,AlN的器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导电性。研究发现,AlN可以通过掺有施主型掺杂剂获得有效的n型导电性。然而,它并没有表现出有效的p型可掺杂性,使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受到限制。因此,寻找合适的受主型掺杂剂使AlN
近些年来,关于里德堡原子的研究备受关注。在中性原子系统中由于里德堡阻塞效应的存在,在阻塞半径内最多只能有一个原子被激发到里德堡态,这就为多原子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并且里德堡阻塞效应被成功应用于制备量子态,实现量子逻辑门等。本文结合里德堡阻塞效应和Lewis-Riesenfeld不变量理论,提出制备多粒子GHZ态和实现多个目标原子的受控非门的方案,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简述了与我们研究工
长余辉材料是一种储能发光材料。传统的长余辉发光电子传输模型认为,余辉材料的充能通过填充位于导带底附近的余辉陷阱实现,通常需要高能电离辐射光源激发。这种高能激发特性会给长余辉材料的某些实际应用带来限制。上转换充能(Up-Conversion Charging,UCC)是一种可以用可见光或近红外光填充余辉陷阱的有效方法,为利用低能激发光对长余辉材料充能提供了选择。近几年,关于UCC的研究大多是非线性上
可拉伸电子器件凭借其可穿戴、美观舒适的优点,在人体健康监测、电子皮肤、人机界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可拉伸场效应晶体管是可拉伸集成电路和系统最基础的元件。在可拉伸场效应晶体管中,可拉伸绝缘材料可以在衬底、电极、绝缘层等所有器件组分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可拉伸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可拉伸绝缘材料的详细信息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报道,且材料种类有限,可拉伸场效应晶体管的开发仍处于
自2004年石墨烯的成功剥离以来,由于其优异的性质,引起了人们对二维材料的研究兴趣。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二维材料的种类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飞快发展。二维材料展现出许多不同于三维体相的独特性质。尽管二维半导体材料在新型光电装置研发方面优势凸显,但急需设计具有高载流子迁移率和高稳定性的新材料。大量理论预测的二维材料被实验合成,充分表明理论计算对研发新材料的指导意义。主族非金属元素间强共价键特性及多样的配位
微波吸收/屏蔽材料主要用于消除外界电磁波对电子元器件的干扰,在电子通讯、航空航天和军事隐身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目前,陶瓷材料、磁性金属及其氧化物、碳材料和导电聚合物等多种微波吸收/屏蔽材料被提出。但是单一材料电磁损耗模式单一,吸收/屏蔽能力有限,制备具有磁、介电损耗于一体的复合吸波材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金属-碳复合材料展现出良好的电磁波吸收特性。但这类材料属于刚性材料,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衍射光学的发展为传统光学系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此设计的衍射光学元件具有精密三维浮雕结构,可以对入射光波波前自由调制,具有区别于传统折射、反射元件的特殊色散性质,且体积轻薄,易于批量复制。鉴于衍射光学元件的优良特性,科学家将其与折射、反射光学元件创造性结合,形成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如此一来,显著改善了传统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简化系统内部结构,缩小其体积,推动光学系统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