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侧柏个体尺度水、碳过程及其耦合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个体尺度瞬时和短期水、碳过程及其耦合可以揭示个体长时间尺度的机理机制,并且是连接不同空间尺度相关过程的桥梁。本研究以北京山区广泛分布的典型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幼树为研究对象,依托人工气候箱,对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养(三个CO2浓度(Ca)和五个土壤含水量(SWC)交互处理)。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个体尺度蒸腾耗水和固碳、呼吸速率,揭示个体瞬时和短期(瞬时累加值)的水、碳过程的变化特征;以水分利用效率WUE(净固碳和耗水的比值)为水碳耦合的切入点,探讨其对环境的响应趋势,确定水、碳耦合阈值。另外,结合对叶片和个体生理形态特征的测定,对叶片与个体尺度水、碳耦合联系的分析,实现水、碳耦合模型从叶片到个体的尺度上推,即建立并验证个体瞬时和短期水、碳耦合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个体白天蒸腾速率(EP)受到SWC的显著影响,但并未受到Ca的显著影响。EP随SWC的增加而增加,在70-80%田间持水量(FC)时达到最大值,随后略微递减。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EP对Ca升高的响应趋势并不相同。个体夜间蒸腾速率(Ed)受到SWC的显著影响,Ed随着SWC的增加而增加,并在良好灌溉(70%-80%FC)时达到最大值;但Ed并未受到Ca变化的显著影响。个体一昼夜循环累积蒸腾耗水量(∫EP)也受到SWC的显著影响,其随SWC的变化趋势与EP的变化相似;Ca升高并未显著影响∫EP。(2)个体白天净光合速率(Pn,P)受到Ca和SWC的显著影响。在较高Ca(600和800μmol·mol-1,C600和C800)条件下,其随SWC的增加而增加,直到SWC为70%-80%FC;在背景Ca(400μmol·mol-1,C400)时,Pn,P随SWC的增加而增加,直到SWC达到60%-70%FC。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Pn,P对Ca的响应趋势不同。Ca和SWC对个体夜间呼吸速率(RP)产生显著影响,其随SWC的增加而不断增加;除了严重干旱(35%-45%FC)时,RP随Ca的升高而降低。个体一昼夜循环累积固碳量(∫Pn,P)也受到Ca和SWC变化的显著影响。∫Pn,P对SWC的响应趋势与Pn,P对SWC的响应趋势类似。∫Pn,P通常随Ca的升高不断增加。(3)个体瞬时(WUEi-P)和短期水分利用效率(WUEs-P)都受到Ca和SWC的显著的影响,除严重干旱时,二者都随Ca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在C600和C800时,WUEi-P和WUEs-P都在50%-60%FC条件下达到最大值。而在C400时,WUEi-P在50%-60%FC时最大,WUEs-P在SWC为60%-70%FC时达到最大值。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L)与WUEi-P和WUEs-P都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3和0.73;当除去总叶面积非常小的时候的数值时(C800×35%-45%FC处理),WUEi-L与WUEi-P和WUEs-P的R2可分别提高到和0.99和0.96,表明当冠层结构较为相似时,WUEi-L的变化可以更好地预测WUEi-P和WUEs-P对外界条件的响应特征。与WUEi-L相比,WUEi-P和WUEs-P不仅受到环境条件的调控,还会受到冠层结构的影响。(4)在用光合-气孔耦合模型对气孔导度(gsw)进行模拟时,需要考虑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而对于叶肉导度(gm)的模拟,依赖于潜在叶肉导度(gm,p)和SWC的模型不能够反馈光合生理因子和Ca对gm的影响,而修正的光合-叶肉耦合模型对gm的估测效果较好。考虑瞬时呼吸和“无效”水损耗的占比,将叶片尺度计算WUEi-L的模型上推到个体尺度时,受SWC约束的光合-气孔耦合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不受SWC约束的模型。此外,对于WUEs-P的模拟,gm对光合分馏的作用的影响不可忽略;在此前提下,代入受SWC约束的光合-气孔耦合模型和光合-叶肉耦合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WUEs-P的变化。(5)Pn,P与EP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二者比值WUEi-P在C800×50%-60%FC时达到最大值(阈值)28.50 mmol·mol-1。∫Pn,P与∫EP也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二者比值WUEs-P也在C800×50%-60%FC时取得最大值(阈值)24.35 mmol·mol-1。总结来说,个体尺度水过程受到SWC的显著影响,但Ca并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于个体尺度的碳过程及水-碳耦合,SWC和Ca变化都对其产生了显著影响,Ca升高有利于缓解个体尺度的干旱胁迫。此外,本研究结果验证了对于个体尺度水-碳耦合的预测,需要提高对gsw和gm的模拟精度。这些结果对预测树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设备可方便运输到林场、农场、村落等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就地将低能量密度的生物质转化为高品质热解产物,可有效解决生物质原料收储运问题。但国内外对于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设备研究较少,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系统研究。本文对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的喂料器、反应器、冷凝器等关键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建立了喂料率数学模型和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传
牡丹原产于中国,具有药用、观赏和油用价值。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是特有的牡丹野生种之一,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的秦岭及周边地区,其栽培种质主要分布在以甘肃省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由于紫斑牡丹结实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性,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珍贵的新兴木本油料作物,并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栽培。目前,如何有效提高种子产量已经成为紫斑牡丹高效育种的重要方向,然而与其产量相关的基础研究较为
木塑复合材料集易成型加工、良好尺寸稳定性、无毒无味、防蛀耐腐等优点于一身,是环境友好型绿色材料。木塑复合材料逐步应用于家具和建领域,前景十分广阔。但木塑复合材料功能较为单一,而绿色相变储能材料可通过相态的转变实现节能调温,将其引入能赋予木塑复合材料新的功能,可实现木塑复合材料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和热能的高效存储与转化,对开发新型生物基绿色节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定形相变储热材料为研究对象,开
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内林龄相近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栎类(Quercus dentata Thunb.)次生林为对照,基于林地调查和固定观测的方法获取林分结构(林分密度、树高、胸径、郁闭度、冠幅、叶面积指数、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与进化后所表现出的可量度、且与植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存活等功能密切相关的属性,如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比叶面积等。植物功能性状并非独立存在,植物通过多性状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功能。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注重单性状或少数成对性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难以深入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受到复杂网络理论的启发,本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植物性状网络(Plant trait
本研究针对速生材存在物理力学强度低、尺寸稳定性差、功能性不足等缺陷,利用木材天然形成的排列有序的多尺度分级结构,采用细胞壁化学改性、细胞腔填充增强、模块化改性、“贻贝仿生”等手段对木材纤维细胞进行分子水平的官能团化学改性,制备出功能性木质材料;通过万能力学测试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仪(TGA)等对木材改性前后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及性
木材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制药、造纸、纸浆业,并有潜力应用生物燃料工业。作为地球上丰富的生物聚合物,纤维素是木材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占木材干重的40%-50%。纤维素合成酶(CesA)基因负责纤维素的合成。在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植物细胞的初生壁和次生壁中纤维素的合成分别由两组纤维素合成酶负责,其中CesA4、CesA7和CesA8负责次生壁中纤维素的合成。研究纤维素合成酶在木材形成中细胞壁次生加厚过程中的
适应性分化在森林树种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环境间分化的选择压力是导致适应性分化的主要因素。揭示适应性分化的遗传基础以及遗传变异的分布格局对理解适应性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背景下,这类研究对林木遗传育种、森林资源管理以及预测长世代树种抵抗自然环境变化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优势树种,在海拔700到3000米之间呈现连
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e Miyabe ex G.Yamada)是转主寄生缺夏孢型病原菌,它完成整个生活史循环需要两种不同的寄主,在冬孢子阶段侵染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 L.)小枝,引起寄主组织增生形成菌瘿。G.yamadae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圆柏的菌瘿中越冬,初春在菌瘿表面长出冬孢子堆,因此其冬孢子不需要像其它锈菌的冬孢子一样要在被子植物上经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面临多种病原菌入侵的危害,如何平衡自身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对病原菌的防御反应,是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植物逐渐形成一套精细的调控机制用以平衡生长与防御,进而实现生存效率的最大化。研究表明,光照、植物激素和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因子等多种信号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与免疫平衡的调控作用。其中,植物激素既能促进生长,又可以拮抗病原菌触发的免疫反应,以防止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