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与文化意蕴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s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军东征”从性质上来说,其实是一种比喻,它是对1993年陕西文坛五位作家发表的长篇小说所产生影响的形象说法。结合当时陕西文学界“失语”的境况,我们可以说它是在陕西文学艰难时期兴起的一个“变数”。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陕军东征”的探讨,相较于这一现象背后的作品更集中在它本身所带来的商业性与文学性的争论。这些争论虽然意见不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让“陕军东征”这一本该走向尘封的“文坛旧事”反而历久弥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象背后的五部作品在读者中所引发的热烈反响与充分肯定让学界越来越看重对这五部作品的文学解读,很多研究者逐渐意识到这一现象对文学界的贡献并不停留在它所制造的“轰动效应”,更在于作品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意义和艺术追求。因“陕军东征”这五部作品或气度恢宏,或文笔倜傥,或哲理深邃,跨度较大,无法对他们的异同点面面俱到。遂本论文宽泛地选择了“空间叙事”这一概念,主要运用空间分析法展开对“陕军东征”的研究,拟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厘清“陕军东征”这一现象的诞生背景与空间叙事的发展状况,对这一现象背后的五部作品做简要介绍,为后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一部分对五部作品中的自然、社会、超现实空间形态,加以分析并延伸拓展。将自然空间划分为“土、气、水、火”四个空间元素,找出权力、文化、心理三个社会空间形式,分析超现实空间中多个重点空间意象,以点带面,全面覆盖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空间形态。第二部分则是以会通的眼光观察具体的点滴履迹,包括这几位作家在创作时运用的空间叙事策略、空间叙事形式以及产生的空间叙事功能等。从主体意识出发,辨析这五位作家的文学写作异同。第三部分则是从文本深处着手去认识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蕴,涉及思想空间、欲望空间和隐喻空间三方面。儒释道以及革命思想融合在文本创作中,在这些思想的引导下,五部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多面性和矛盾性。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和深入,层层递进文本内部展开对现代生活、城市文明的深层思索和理论批判。绕开对“陕军东征”这一群体现象的表面讨论,“陕军东征”背后的这五部作品一方面对自然、社会、心理空间形态进行了细致描写,基本囊括了整个陕西地区,既融入了很多陕北、关中和陕南当地的风土人情,又说古道今,展现出陕西作为“三秦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对社会文化发展也做了深刻的批判,作品中容纳了丰富的空间话语,涵盖了文化地理、种族身份、意识形态等多个层次,表现出了强烈的空间批判意识。社会变革、文化更替,权力与欲望、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在这五部作品中都交织在了一起,丰富了内容,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处在权力与欲望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这五位作家能够潜下心来,做足准备工作努力创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们的作品探讨了很多问题,从外在到内里、从民族到社区、从人类到人性方方面面,也正是这些内容让陕西文学有了和世界对话的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基于发音音系学理论,使用电子喉头仪(EGG)、超声仪(Ultra Sound)以及动态电子腭位仪(EPG)等发音生理研究技术手段,考察佤语松紧音的发音生理表现。文章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和佤语松紧音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梳理,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简单介绍了电子喉头仪、超声仪和动态电子腭位仪的工作原理,明确了EGG信号、舌位和腭位相关
本文以早期汉学家约翰·卡尔文·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及其中国艺术史论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尽可能穷尽式地收集与福开森相关的文献资料,缕析福开森在中西艺术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多重身份,作为理解其立场与观念的背景;其次,以《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
本文主要探讨鼾症儿童的语音特点以及手术对鼾症儿童语音的影响。从听感和声学参数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55例鼾症儿童和25例正常儿童的语音特点。分析了12例鼾症患儿手术前后的语音数据。这12例患儿分别于术前一天和术后两周左右录制语音数据,比较手术前后语音的听感变化和声学参数变化。文章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概述并讨论了国内外有关鼾症患者的语音研究,及扁桃体和腺样体的言语
地方志是记载某个地区自然与社会、过去与现在的状况的地理类“百科全书”。地方志不仅记述与传承了人类文明,更是服务了社会的发展。习总书记认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文物是人类历史智慧的代言人。福州历史上长期作为东南一带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思想和教育的中心,保持着修志的优良传统,修志水平总领全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典型代表,后世也留存了许多珍贵的地方志文献。福州府在明代修志五次,现存正德年间、万历己卯
各国语文课程中写作教材体现了其写作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也是师生展开写作学习活动的主要依据。在国际视野之下,我国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与改革少不了对国外先进理念成果的借鉴。本文以美国高中写作教材《写作资源》中说服性写作内容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其任务情境设置、知识建构和学习策略的提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高中教材中议论文写作部分的编写提供一些启示。本文首先研究了该教材中说服性写作
抵押作为一种物的担保形式,从传统社会的抵押习惯到抵押权制度的近代转型,中国的抵押担保经历了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抵押权制度在汲取北洋政府时期抵押权立法与司法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抵押权制度,抵押权体系得以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期抵押公示制度的完善,使抵押权的立法规范得以为人们所遵从,司法裁判也得以有效适用,抵押权的近代化改革成效显著。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即1946-19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最为集中的展示区域,对其进行保护和更新毋庸置疑。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人”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人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关键作用。从社区营造视角下思考不同历史街区不同的保护和更新的方法,增加当地居民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中的参与度,使人和人、人和街区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积极回应公众的精神与情感诉求。本文内容
在草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展至唐代以怀素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狂草的出现无疑充分突显出了书法本身的艺术性,怀素草书对后世的影响,在宋代以黄庭坚草书为主要代表。本文以历史演进角度观察两者的草书,通过时间与空间两条轴线展开。上追汉魏及二王书风溯源怀素辩证取舍的草书学习,探究其草书特殊风貌的形成是打破“二王书风”的藩篱,抑或是继承性变革推进后世草书面貌的形成。分析其草书成因,唐代制度因素及时代背景是导致草书变
2000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开始进入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期。已有研究表明,城市社会转型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以街镇为单位的社会空间极化现象显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正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社会不平衡与区域不平衡,推动了老龄化格局的城乡/区域的不平衡发展。目前我国的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且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现象。但受研究地域重要性和数据获取难度的影响,国内目前对城市内部老
学位
自1862年《童年·少年·青年》(Childhood and Youth)出现英译本以降,托尔斯泰的作品渐次进入英国公众的视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译作的引入更是增加了英国批评界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兴趣,《周六评论》《观察家》和《当代评论》等杂志对此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关于历史事件的戏剧性描写、对自然的描述力度以及其观点中强烈的道德和宗教印记使维多利亚时期的读者获得了深刻的文学体验。到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