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国债流通市场效率包括前台效率和后台效率两块内容,其中前台效率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利率期限结构的信息效率和价格发现效率;后台效率为托管结算清算体系的效率。文章首先以流动性为分析对象对分割市场下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在对发达国家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目前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交易机制、投资者结构等影响流动性的制度因素,发现银行间市场近年来国债换手率超过了交易所市场,但是交易连续性仍然远不如交易所市场;实证发现做市商买卖价差主要受到交易行为、价格风险和债券设计三个方面的影响,且对比金融债、企业债的实证结果,笔者认为对于影响因素的考虑已较为全面。
其次,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经典理论及对应的国内外实证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目前两个市场短期利率期限结构具有合理性,均符合期限风险溢价条件下的预期理论;分别对分割国债市场下各自的长短期利差对未来经济变化的可预测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银行间市场的期限结构斜率在预测未来5个月内的宏观经济变化方面更具有优势,但是其中长期预测能力不如交易所市场;通过考察各类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曲线形态变化的动态影响,得出:货币政策在改变银行间市场利率曲线的倾斜变化、曲度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对曲度因素的影响最高;实际经济变化对交易所市场利率曲线的曲度变化具有较高的影响,价格水平是两市场利率曲线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再次,提出了本文检验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价格发现关系的实证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指2005年以前存在交易所市场对银行间市场的单向引导关系,2005年之后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在价格发现方面表现出双向引导,但是从贡献度的角度来看,仍然是交易所市场占主要地位;以银行间市场为分析对象,对其价格发现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在目前的市场制度和投资者结构条件下,银行间国债市场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特征,且由于缺乏匿名交易制度和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做市商和公开报价机构的存货调整效率低下。
最后,通过对国外发达市场托管清算结算体系的特征分析和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分析了国债的自身特点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发达场外市场的发展经验,然后根据我国目前托管清算结算体系的效率比较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未来模式——以场外市场为主,交易所市场为辅,两市场的资金、产品和主体实现自由流通。并指出这一模式要以统一高效的托管清算结算体系为基础。
与国内现有成果相比,本文将国债市场研究中有关市场效率的理论及分析方法按照一定的主线加以整理和归纳,从而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关于国债流通市场效率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样本也不再局限于月度和年度的总量统计数据,而是采用日度、高频交易数据。在流动性研究上,本文以2007年2月1日之后的高频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这一时间的买卖价差充分反映了做市商的风险态度,研究结果更具实际意义;利率期限结构方面,针对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未来变化的可预测性、宏观经济因素变化对利率曲线形态变化的动态影响进行研究,弥补了国内这一方向的空白;并从定量的角度,通过二元GARCH模型检验两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构造时变的相关系数,考察两个市场之间的联动程度。当然,受目前国债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部分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较短,使得本文结论的适用性尚需要在未来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更深入的检验。但本文所作的分析与探讨可看作是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