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柯伦集合论相对主义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imab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柯伦(1887-1963)是挪威数学家、逻辑学家,现代逻辑的建立者之一。斯柯伦从事学术研究时正是逻辑学经历着一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重大历史变革的时期。逻辑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集合论作为一门数学学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逻辑学的发展走向更加严格、精确的成熟阶段。作为一位睿智的学者,斯柯伦深刻地领悟了旧的逻辑传统的衰落,预见了一阶公理化方法,特别是一阶公理集合论的基础研究价值,并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922年,在《公理集合论评论》的报告中,斯柯伦最早用一阶逻辑表述了公理集合论,并将勒文海姆-斯柯伦定理应用于集合论,提出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柯伦悖论”。斯柯伦悖论如下:集合论的一个定理说至少存在一个不可数的集合;同时,勒文海姆-斯柯伦定理则表明:如果公理集合论ZF有模型,则它有一个可数模型。因此,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不可数的集合。斯柯伦很清楚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悖论。虽然如此,斯柯伦由此定理和悖论得出了集合论概念,特别是“不可数性”概念相对性的结论。此后,斯柯伦提出了“所有集合论概念,并因而全部数学概念相对性”的集合论相对主义的论断。
   本文试图通过追溯数理逻辑创立与发展的历史,分析斯柯伦在一阶逻辑与公理集合论相互作用的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探讨斯柯伦关于集合论相对主义的重要思想,以及学者们对于集合论相对主义的思考;分析由勒文海姆-斯柯伦定理和斯柯伦悖论所体现的形式数学与非形式数学的关系问题。勾勒出勒文海姆-斯柯伦定理-斯柯伦悖论-集合论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反思的主线。
   在逻辑学发展的历史中,认为“斯柯伦主张一阶逻辑是全部逻辑”的说法曾经很流行。例如,摩尔和夏皮罗都支持这一观点。笔者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斯柯伦证明了一阶逻辑的勒文海姆.斯柯伦定理这一重要定理,最早用一阶逻辑表述了公理集合论,并且坚持一阶逻辑是公理化集合论最恰当的方法,这为一阶逻辑的发展和最终取得主导地位,成为数理逻辑的基础起到重要作用;但并不存在斯柯伦认为一阶逻辑是全部逻辑的观点。
   本文更关注勒文海姆-斯柯伦定理和斯柯伦悖论的哲学意义。斯柯伦由此定理和悖论得出了集合论概念相对性的结论。但是后来斯柯伦对于相对性的理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反对公理集合论作为数学基础到赞成公理集合论作为数学基础。对于斯柯伦的这一转变的原因是许多学者感到困惑之处。对此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斯柯伦转变的原因在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斯柯伦预见了旧的逻辑传统的衰落,以及逻辑演算对于数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哲学观上,笔者尝试解释斯柯伦为何以及如何从一个数学柏拉图主义者转变为一个相对主义者。笔者认为一阶公理集合论中一些概念相对性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所有数学概念相对性的集合论相对主义的论断。
   尽管斯柯伦悖论从一开始就被认为不是真正意义的悖论,但对于斯柯伦悖论的思考仍然不断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斯柯伦悖论的哲学思考之一关系到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间,关于集合论的非预期模型的问题以及“斯柯伦派-反斯柯伦派”争端。以雷斯尼克为代表的反斯柯伦派强调非形式指定的集合论预期不可数模型的重要性,认为斯柯伦派的集合论相对主义思想是由于他们无视集合论的预期模型;以托马斯等为代表的斯柯伦派则强调一阶公理化集合论的非预期可数模型的优越性,认为不存在绝对不可数的集合。对此,笔者赞同贝落蒂的观点:潜藏在二者无休止的争论背后的问题是形式数学与非形式数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两个派别都过于强调形式数学或非形式数学的一个方面,忽略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勒文海姆-斯柯伦定理和斯柯伦悖论的存在,正是体现了形式数学与非形式数学之间的区别所在。关于集合论的相对主义与数学实在论之间的冲突,笔者认为斯柯伦派的相对主义观点不能作为反对集合论的实在论的论据。一阶公理化方法不能捕捉集合的直觉概念,但并不能排除其他方法能捕捉集合的直觉概念,更不能因此否定集合的抽象对象的存在。
   总之,勒文海姆-斯柯伦定理不仅是一阶逻辑的一个重要的定理,它在现代逻辑建立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勒文海姆-斯柯伦定理与斯柯伦悖论给我们留下的哲学思索也是深刻的,它体现了一阶公理化方法的特征之一。在一阶公理集合论中,一些重要数学概念,特别是“不可数性”概念表现出相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集合论概念,以致于全部数学概念的相对性”,和“不存在绝对不可数集合”的集合论相对主义的论断。
其他文献
唐君毅作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大领域颇有建树,他把人类的学问分为“行”与“知”为主的活动,“行”是自己规定自己的行为,“知”是对历史、文学、科学的具体认识。他融合与创新儒家、道家、佛教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为生命的“庄严”与“自主”奠定结实根基。  唐君毅构建了自己庞大的道德理性体系,“庄严”与“自主”贯穿于唐君毅整个生命哲学体系当中。所谓“庄严”从静态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从心本
学位
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自开播以来引起人们热议,他的公正思想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对桑德尔思想渊源的追溯是从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开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一书中,桑德尔的公正伦理思想是在对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德性主义的理解中形成的。功利主义的公正观主要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边沁的思想从苦乐原理、效果论和功利原则三方面谈起。密尔继承发展了边沁的思想,对快乐的质和量做出了区分,用幸福这个概念取代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引发广泛争议的文明冲突论,亨廷顿的观点使得原本沉寂已久的文明形态史观重新回到了社会和相关学者的视野之中,并很快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面对全球出现的针对文明冲突论的广泛热议,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讨论文明形态问题,必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进一步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当下盛行的文
学位
先天道是在康雍年间崛起的民间宗教教门。先天道以无生老母(后改圣号为瑶池金母、无极天尊等)为最高神祗,以重返先天,归家认母为最高宗教理想。为此要求信徒严持三皈五戒,禁欲终生,求神忏罪,行善积福,勤修本门丹法《无字真经》,争取返本归根。先天道视当下世界为三期末劫,万丈红尘,难逃幻灭,只有以慈舟救度,原人佛子,方能免劫,由此积极弘道。在三百多年的发展中,先天道由僻处江西一隅的小宗派,发展成至全国性的大道
学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和彰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加拿大学者莱易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的《自然的控制》一书作为其研究基础,以莱易斯的生态危机论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控制自然”这一新型的意识形态为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宗教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被认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宗教却越发活跃;宗教信徒的人数也没有减少,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非常迅猛的增长。宗教依旧在社会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众多的宗教问题中,本文关注的是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问题。对宗教功能的研究早在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试图通过研究宗教的功能来寻找一种可以替代宗教的社会机制。随后,受启蒙思想影响,杜尔
学位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最知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因素日益增加,生产装备和分配装备作为一个系统来发挥作用,不仅规定着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技术的进步使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收音机等传播媒介肆无忌惮地占据人们的私人空间,调和了反对这种社会制度的各种力量,摒弃与
学位
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更是近代政治哲学的主题。罗尔斯在发表其《正义论》之后,更是引起了全世界对政治哲学的关注。马克思哲学涵盖了关于哲学的各个方面,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也考察了马克思关于正义的思想。但是二者没有在一个年代中直接对话,有必要对二者的正义思想做一个比较,寻找其中的不同,这样对我们学习马克思哲学,尤其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原则,人们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是其后期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他特殊的思考方式和写作风格,所以,众多的哲学家对于私人语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都是各执一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本文在反思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着力对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  私人语言最早是由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正式提出的,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私人语言的广泛关注。但是私人语言并不是维特根斯坦最先
当今,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而且因环境权益诉求渠道不畅,引发的环境群体事件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使本来复杂的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公众是环境利益的直接相关人,是维护环境权益的主体,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公众参与环境维权,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走向民主化和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本文正文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环保公众参与的定义、产生和类型。第二部分从市场失灵和政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