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研究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daoc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可以大幅度提高导弹的性能并降低设计成本。但由于其控制结构复杂,在早期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现代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发展,高阶数非线性系统的求解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导弹的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优势日益凸显,目前已成为导弹设计的一种趋势。  本文主要针对制导控制一体化问题,分别建立单平面以及三平面耦合的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然后针对模型特点依次设计了相应的一体化控制律。首先建立了俯仰平面内的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根据模型内含有不确定参数以及级联性的特点,参考反演控制的步骤,设计了分层滑模制导控制一体化控制律。并针对空地导弹,在其中加入了对导弹落角的约束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保证导弹脱靶量小于1m,但是仿真时间过长,同时滑模控制容易存在抖振问题。因此在该导弹一体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系统进行整理变形,设计了基于最优化的反馈控制律,通过参考线性二次型最优反馈控制理论,定义性能指标为控制能量最小,得到了一体化最优反馈控制律,与滑模方法相比,此种方法在保证制导精度的前提下,导弹的弹道轨迹更为理想,并且导弹的仿真时间相对较短。最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导弹飞行系统的一体化研究,建立了三平面耦合的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并针对所建立模型的高阶数、强耦合的特点,采用次优控制理论处理该问题。参考线性二次型最优反馈控制理论以及 SDRE次优控制算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θ-D次优方法,得到了一体化次优控制律并对其进行了六自由度仿真。  上述研究工作可以得到,对导弹的制导控制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无论是在单平面内还是三平面耦合的情况下,均实现了比较精确的制导效果以及平滑的弹道轨迹;同时由于三平面耦合的制导控制一体化建模更符合导弹实际的飞行环境,因此最终得到的一体化次优控制律更能体现导弹的良好制导控制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异步电动机由于其稳定的工作性能被优先用作一些驱动设备的驱动系统。本论文以电动汽车用异步电动机为控制对象,基于DSP2812数字处理芯片设计了一款异步电动机数字控制器,论文的主要工作为:(1)介绍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分析其调速与制动方法。(2)对异步电动机的数字控制系统进行硬件设计,包括DSP最小系统设计、SCI/SPI通信接口设计、IGBT驱动板设计、电压电流检测设计、电动机
自动变速技术在提高车辆使用性能和改善车辆动力性方面起着显著作用,还能大大减轻驾驶员的驾驶强度,同时也是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自主研发国
脱机手写体汉字识别是多类别模式识别问题,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脱机手写体汉字具有书写风格多变、随意性大和书写过程信息丢失等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汉字识别领域的难点问题。
近年来全球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电动汽车凭借其节能、环保、噪音小等优点,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燃油汽车。随着现代汽车功能的多元化发展,车内电控单元不断增加,传统的单层CAN总线
近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影响力以及快速发展,不仅引起了遥感界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得到了军事、农业、环境科学、医学等其它领域高度重视。其中,高光谱图像特征提取与分类是最活跃的话题之一。鉴于高光谱数据高分辨谱特征对物体的识别能力、“图谱合一”等优势,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非线性、“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等缺陷,结合空谱信息提取具有判别性以及表示能力的高光谱图像特征,将强有力地推动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各大研究领域的
学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工业生产、家居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工作都逐渐需要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协助。智能监控系统虽然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
功率变换器在工业、航天等领域的开关电源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建模及控制方法的研究也经过了快速发展,但其至今仍然是研究人员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由于功率变换器本质属于一个非线性时变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动态特性,传统的建模方法具有物理概念不清或者建立模型困难等缺点,传统的线性控制方法无法满足强非线性的系统,而常规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只考虑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性等,忽略了与能量的相关性和闭环系统的物理特性,
随着单晶硅在各种高技术领域应用的不断推广,对单晶硅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其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直拉单晶炉等径控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生产出的单晶硅质量。根据工
语音识别研究对象为语音,它是模式识别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涉及到很多其他科学,如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语音识别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计算机进行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促成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高能耗的大型公共建筑在公共建筑中的比例迅速增加,建筑节能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应的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也成为学术界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