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年来国内外对羞怯与社交焦虑内在机制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认知过程在社交焦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中介模型来描述各种认知因素在羞怯特质和社交焦虑中的交互作用。羞怯特质使得个体更容易对社交情境和线索产生歪曲的认知,进而促进和维持了社交焦虑。但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羞怯者出现社会适应问题的比例具有明显差异,传统中国文化环境中的羞怯者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而在中国发达的城市地区,羞怯者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问题。因此,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认知偏差是怎样影响羞怯者的社交焦虑,同时也为了将已有的研究用于临床实践,本研究将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对具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研究,验证其效果,为今后的社交焦虑干预和羞怯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Vassilopoulos(2017)提出的中介模型,以干预社交焦虑者的预期加工过程和社交加工过程中的解释偏差为目标。通过对思维过程的分析和讨论,逐步减少以上两个过程的偏差思维。从而使得社交焦虑者不被以上思维所妨碍。本研究在华中地区两所高校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招募被试,经过羞怯水平、社交焦虑水平以及被试意愿筛选后,总计24名大学生参与试验,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干预,进行前后测干预实验。24名被试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人。因为团体规模的原因,将其中实验组分为两个团体。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时效性和个体后继加工时间,实验组干预定为每周一次,持续六周,每次100分钟,对照组不做干预。最后通过对认知偏差量表、羞怯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的前后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1、实验组被试前后测相比,在认知偏差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后测水平显著低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无显著差异。即通过干预能有效降低被试的认知偏差。2、实验组被试前后测相比,在羞怯和社交焦虑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后测水平显著低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无显著差异。即通过干预被试的认知偏差,被试的羞怯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得到有效的降低。3、实验组后测与两个月后跟踪测量相比,在认知偏差上得分显著回升,即被试的认知偏差水平再次出现,在羞怯水平和社交焦虑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对认知偏差干预的效果不持续,但对羞怯和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有效持续。研究结果表明,以认知偏差为目标的干预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社交焦虑者的认知偏差,并降低被试的羞怯水平和社交焦虑水平。因此在对大学生人群中的羞怯群体进行教育和引导对可以通过对羞怯的解释进行干预来调整学生以适应大学生活。而基于认知行为疗法所设计的以解释偏向为核心的干预方案能够有效改善羞怯者的社交焦虑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