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报纸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产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报纸先后经历了“晚报热”和“都市报热”两股浪潮。报纸的影响力与公信力在长期的积淀中有口皆碑。但步入新世纪,互联网媒介的爆发式增长让报纸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2005年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一方面是报纸广告收入的急剧下滑,另一方面却是网络广告的蒸蒸日上。于是,“报业拐点”、“纸媒寒冬”、“报纸消亡”等论断铺天盖地。在网络舆论逐渐占据主流位置的趋势下,报纸普遍意识到:转变现有的新闻生产方式、发展数字报业、实现报网互动才是纸质媒体未来走出困境的方法。由于随后的2006年“数字化建设”被大张旗鼓地提上报社日程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这一年又被业界称为“报网互动年”。
其实,从1995年《中国贸易报》开通电子版算起,报网互动已经伴随着报业网站的发展走过了近15年的实践历程。从时间上看,应当说我国报纸尝试数字化发展的时机并不晚。但从实际效果看,报网互动长期处于像“报纸的电子版”这种初级的水平上。“网”是“报”的附属品,甚至可有可无,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报业危机的出现。现阶段,随着“人民网”等一些大型报业网站建设的成功,报网互动已经开始走向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在对我国报网互动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透过具体的新闻事件来总结目前报网互动的实践水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报纸未来的数字化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选取“5·12”汶川地震报道中《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近一个月的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以上两个媒体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两者之间的互动报道具有较高的水平,将其放在“汶川地震”这样既要“时效”又要“深度”的大型新闻报道中去研究,更能充分体现报网互动的鲜明特征。
本文的结构安排为:除引言外,第一部分重点分析报网互动的本质、理论依据、现实背景和发展历程;第二部分的重点是个案研究,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即从报道形式、舆论引导、记者角色、读者互动四个角度综合分析汶川地震中《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联动报道情况,在对报网互动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报网互动未来发展形态的展望,主要包括新闻生产方式的革命、“背包记者”的使命、未来报纸的形态等。从整体上看,文章是按照“历史——现状——未来”这样的时间顺序展开的,“现状”部分是文章的核心。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我国报网互动的发展水平已经脱离了网站简单复制报纸内容的初级阶段,在形式互动、内容互动、技术融合等方面比较成熟,正在尝试更深层面的创新。第二,目前报网互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报业网站影响力较小、“报”与“网”在体制上隔离、报纸记者与网站编辑缺乏沟通、新闻生产模式固守成规、读者参与度较低等。第三,媒介融合是报网互动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影响力与广告收入都被网络媒体侵占后,大众化报纸将放弃纸媒出版形态,成为专职为网络媒体供稿的“通讯社”,“报”与“网”的界限逐渐模糊,直到融为一体,形成“网报”。同时,更加细分化的小众报纸将继续存在,并向专业化杂志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