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糖脂补料发酵及抗真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时,在其代谢过程中分泌出的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与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生物表面活性剂除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稳定乳化液和增加泡沫等相同作用外,还具有一般化学合成的表面活性剂所不具备的无毒、生物可降解性、无污染、良好的选择性、专一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物表面活性剂部分取代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必然趋势。槐糖脂是一种由酵母产生的糖酯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良好的环境兼容性,以及产量高等很多优点,在石油工业、环境保护、化妆品、洗涤剂及药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槐糖脂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尤其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很多报道证明了槐糖脂具有很好的抗微生物、抗肿瘤甚至抗艾滋病毒的活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补料发酵提高槐糖脂的产量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到一株高产槐糖脂拟威克酵母菌株,并开展了部分发酵条件优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补料发酵的方法,在发酵过程中向培养基中补加菜籽油提高了槐糖脂的产量。300 mL摇瓶补料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补加三次5%菜籽油后,槐糖脂产量为43.1 g/L,比分批发酵的槐糖脂产量提高了32%。在5 L发酵罐中扩大生产槐糖脂,补料发酵288 h后,槐糖脂产量为68.2 g/L,比摇瓶分批发酵提高了109.2%,比摇瓶补料发酵产量提高了58.2%。将5L发酵罐的转速从400 rpm提高到500 rpm,发酵196 h后,槐糖脂产量达到71.1g/L,与提高转速之前相比,槐糖脂的产量略高一点,但是发酵周期大大缩短,由288 h缩短到196 h,提前了96 h,槐糖脂的容积生产率由0.24 g/L/h提高到0.37g/L/h。2.槐糖脂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研究了槐糖脂对几种常见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能引起龋齿的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槐糖脂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槐糖脂浓度达到15 mg/L时就能够完全抑制蜡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制浓度40 mg/L相比,槐糖脂对蜡状芽孢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更小。槐糖脂对大肠杆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首次报道了槐糖脂对引起龋齿的变形链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槐糖脂浓度达到50mg/L时就能够完全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将其添加到牙膏或漱口水中可以有效的防治龋齿的发生。3.槐糖脂对皮肤癣菌抑制作用的研究研究了槐糖脂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这三种常见的皮肤病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证明槐糖脂对这三种皮肤癣菌都具有抑制作用。培养5天时,内酯型槐糖脂完全抑制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浓度分别为0.5 g/L、0.1 g/L和0.1 g/L;酸型槐糖脂完全抑制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浓度分别为0.5 g/L、0.25 g/L和0.5 g/L。比较了培养7天后内酯型槐糖脂和酸型槐糖脂对这三种皮肤癣菌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发现对红色毛癣菌来说,内酯型槐糖脂的抑制效果比酸型槐糖脂的抑制效果好一点;对石膏样毛癣菌来说,在低浓度的条件下,内酯型槐糖脂的抑制作用要好于酸型槐糖脂,在高浓度的条件下,酸型槐糖脂的抑制作用要好于内酯型槐糖脂;对犬小孢子菌来说,内酯型槐糖脂的抑制效果比酸型槐糖脂的抑制效果好很多。内酯型槐糖脂比酸型槐糖脂能更好的抑制三种皮肤癣菌的菌丝延伸。当内酯型槐糖脂浓度为0.5 g/L时,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菌丝延伸抑制率分别为53.8%,62.5%和68.2%。内酯型槐糖脂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MIC5o值分别是0.0625,0.125,0.0625 mg/mL,MIC90值分别是0.125,0.25,0.125 mg/mL, MFC值分别是0.5,0.5,0.25 mg/mL。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经过内酯型槐糖脂处理后,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的细胞的显微结构都发生了明显改变。细胞壁变厚而且松散,细胞质凝集,细胞器的膜消失,细胞质中没有完整的细胞器和核区。4.对槐糖脂粗品进行分离纯化,并鉴定槐糖脂纯品的结构将拟威克酵母利用菜籽油为第二碳源发酵得到的槐糖脂粗品经HPLC分析,发现槐糖脂粗品中含有多达十几种以上的组分。其中含量较高的10种组分用制备型HPLC进行了制备,并用质谱分析这10种槐糖脂组分的结构。结果发现我们分离得到的槐糖脂组分的脂肪酸部分都是18碳脂肪酸,而它们的结构的区别在于脂肪酸部分的不饱和程度不同(无双键、一个双键或两个双键),槐糖脂部分的乙酰化程度不同(单乙酰基、双乙酰基、非乙酰化),以及是否存在内酯化(内酯型、酸型)。5.不同结构的槐糖脂组分对食管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研究了不同结构的天然槐糖脂组分对食管癌细胞KYSE 109和KYSE 450的抗肿瘤活性,发现槐糖脂分子的乙酰化程度、脂肪酸部分饱和程度和是否内酯化都对其抗肿瘤活性有重要的影响。(1)内酯型槐糖脂的抗肿瘤作用与槐糖部分的乙酰基的数量有关,双乙酰基内酯型槐糖脂对食管癌细胞的抑制效果(30μg/mL的浓度就可以完全杀灭细胞)好于单乙酰基内酯型槐糖脂(60μg/mL的浓度能够完全杀死细胞)。(2)首次报道了内酯型槐糖脂的抗肿瘤作用与脂肪酸部分的不饱和程度有关。脂肪酸部分含有1个双键的内酯型槐糖脂分子对食管癌细胞具有最强的细胞毒性(30μg/mL的浓度就可以完全杀死细胞),脂肪酸部分含有2个双键的内酯型槐糖脂分子对食管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稍弱(60μg/mL的浓度能够完全杀死细胞),脂肪酸部分没有双键的内酯型槐糖脂分子对食管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最弱(60μg/mL的浓度只能够抑制20%的细胞生长)。(3)酸型槐糖脂无论槐糖部分是双乙酰基还是单乙酰基,脂肪酸部分是一个双键还是两个双键,其对食管癌细胞都基本没有抑制作用。6.不同结构槐糖脂对于食管癌细胞KYSE 450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实验室之前的研究证明,脂肪酸部分为C18:1的双乙酰内酯型槐糖脂抑制人肝癌细胞H7402的机制是引起细胞的凋亡。本文选取了C18:1 MLSL和C18:1DLSL两种槐糖脂,以食管癌细胞KYSE 450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检测方法,细胞形态学观察(如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荧光显微镜观察),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以及DNA裂解的原位检测对不同结构槐糖脂对于食管癌细胞KYSE 450的抗肿瘤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槐糖脂作用后,细胞形态发生了变化,细胞收缩、变圆、体积变小、膜泡突出并且出现一些小体结构,有些细胞从培养板壁脱离下来。细胞核染色质凝集,凝聚于核膜内侧,发生边缘化,有的细胞核碎裂成多个块状,DNA片断化,并出现膜包绕的凋亡小体。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说明细胞周期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并且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亚二倍体峰。以上都表明,这两种结构的槐糖脂都能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引起食管癌细胞的凋亡,说明槐糖脂抑制肿瘤细胞的机制对于不同的肿瘤细胞具有一致性,都是引起细胞凋亡。另外,不同结构的槐糖脂在相同浓度下引起肿瘤细胞凋亡的水平也不相同,无论从细胞形态观察还是从细胞周期的变化以及凋亡率的大小,都可以说明,相同浓度的C18:1 DLSL比C18:1 MLSL能诱导食管癌细胞KYSE 450更大程度的发生凋亡。这一点也与双乙酰基的内酯型槐糖脂对食管癌细胞的抑制效果优于单乙酰基的内酯型槐糖脂的结果相符合。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重视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拓宽视野、创新理念以适应新
网络时代的今天,许多行业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强,如果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企业受到的损失是巨大的,不仅是直接损失,而且对经济信息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本文针对我国会计信息系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屋顶绿化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核心期刊数据库从1983~2016年上半年以来关于我国屋顶绿化的文献,发现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概况、植物筛选及适
<正>村庄规划作为基层实施性规划,承担着乡村振兴一线指挥棒的重要任务,村庄规划质量直接影响新时代"三农"工作成效。目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中央农办
[目的]筛选高成活率及较高生长质量的花叶良姜组培苗育苗方法。[方法]研究基质、水肥、温度等育苗条件对花叶良姜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移栽基质对花叶良
期刊
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学生伤害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处理、损害赔偿等,第一次较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挖掘扎根于乡村德高望重的乡贤群体的潜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助力乡贤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通过追溯乡贤的含义,分
本研究针对如何合理使用信息化平台使老师通过平台高效率地完成心理测评工作;如何在信息化平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具有良好扩展性和适应性的软件架构等问题,设计开发了基于开放
餐饮娱乐业营业款项大量以现金方式结算,从我市外资餐饮娱乐业的一项调查发现,该行业现金结算方式占50%,有的高达60%至70%。有些企业从收银台上直接截留现金收入,偷逃税款问题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FDI)一直是国际经济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同样也是各国、各地区政策制定者普遍关注的一种重大问题。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