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屏蔽导电涂料用导电填料的制备研究

来源 :桂林工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通讯设备和各种商用、家用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电磁波辐射危害日趋严重。为提高电子产品性能和竞争力,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对其采取抗干扰措施势在必行。采用电磁屏蔽导电涂料进行屏蔽电磁波是一种行之有效且经济的方法,导电填料做为导电涂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形貌及粒度分布都直接影响着电磁屏蔽导电涂料的屏蔽效果。本论文针对国内外导电填料的研究状况,重点研究了金属类导电填料的制备。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NH3·H2O、乙二胺或EDTA为络合剂,制备了1~10μm表面光滑的片状超细铜粉。结果表明:以NH3·H2O为络合剂效果最好;NH3·H2O用量以NH3·H2O与CuSO4摩尔比等于0.5:1为宜;反应温度越高,铜粉粒度越小,产率越大;随硫酸铜浓度的增大,铜粉粒度变小,产率变化不大。采用机械球磨法高能球磨铜箔制备2~20μm的片状超细铜粉,结果表明:在转速为220转/分钟时,以料球比等于10:1、球磨10h为宜。 使用螯合分散剂EDTA螯合分散Cu2+,一次性制备了具有常温抗氧化性能的镀银铜粉,结果表明:EDTA用量以EDTA与AgNO3摩尔比在1~1.25:1的范围内为宜;AgNO3最佳浓度为0.0125mol/L;反应温度越低越好;AgNO3用量越多越好。使用螯合萃取剂RE608螯合萃取Cu2+,避免[Cu(NH3)4]2+吸附于铜粉表面阻碍置换反应的继续进行,一次性制备了具有常温抗氧化性能的镀银铜粉,制得的镀银铜粉表面比较光滑,结果表明:RE608用量越多越好,以每萃取1molCu2+使用1.2L稀释的RE608为宜;最佳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以20min为宜;AgNO3浓度越小越好。 采用液相还原法用抗坏血酸还原Cu2+和Ag+直接制备了平均粒径为15μm的片状合金粉SAg(Cu)和平均粒径为2μm的球形合金粉SCu(Ag)的混合合金粉,其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和导电性。结果表明:AgNO3用量越多、反应温度越低制得的铜银合金粉的性能越好,60℃、CuSO4和AgNO3浓度均为0.2mol/L、CuSO4溶液与AgNO3溶液体积比等于10:10时,可制得在煅烧过程中(<700℃)铜未被氧化的铜银合金粉;硫酸铜浓度越大越好。
其他文献
稀磁半导体由于可以同时利用电子的自旋和电荷属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0年,Dielt等人通过理论计算预言了Mn掺杂p型ZnO中室温铁磁性的存在,引起了人们对氧化物半导体的研究热情,但由于无法排除过渡金属团簇及第二杂质相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关于铁磁性起源的问题存在很大争议。2004年Coey等人提出的d0铁磁性不仅为当前的磁性理论体系提出新的挑战,而且有效避免了铁磁性第二相的影响,对探究铁磁性起源
硫系玻璃在很多光子学应用方面是颇具著名和前途的新材料。这些应用方面包括超快全光开关、频率转换器、光学放大器、红外激光器和红外传输光纤等,覆盖了整个民用、医用和军用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评价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重要依据,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从发布至今已整20年,在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未能充分考虑到土壤性质
目的 探讨在完备的即刻剖宫产应急处理流程下,不同麻醉方法对即刻剖宫产术的麻醉时间、分娩时间和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7月北京和睦家医院应用“紫色
目的 探讨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颅脑肿瘤术后入住重症
本论文在考察SiO2纳米粒子分散的基础上,研究了SiO2纳米粒子改性苯丙乳液合成动力学;探讨了苯丙乳液插层OMT的方法及其复合物的性能;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超微交联聚苯乙烯(XPS)有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工作中,薪酬体系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管控标准体系,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薪酬体系优化来提升国企凝聚力、提升国企竞争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仅次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系统急症,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作为神经电
设计与开发一个基于Web服务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服务平台,该平台针对中国一东盟地区提供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平台采用标准的三层B/S结构,以Microsoft Vis
有机/无机杂化膜由于兼具有机聚合物和无机分子筛两者的优势,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有机/无机杂化膜领域,膜材料的有机/无机相容性、杂化粒子的分散性、膜运行过程中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