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多重奏——论萧红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东北女作家,她的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本文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的解读,从启蒙、女性、底层以及艺术构成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以求进一步感受萧红那颗悲悯、博爱的心。   首先,萧红师承了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传统,她站在启蒙的立场上去拯救人们,重塑国民的精神灵魂。她在小说中,对乡土社会进行了一番深刻的精神批判。她揭示了村民精神缺失的生物性存在状态,抨击了他们自我迷失的异化精神信仰,披露了乡土社会中阴郁的环境与阴暗的性格。同时,萧红也剖视了知识分子的病态灵魂。在长篇小说《马伯乐》中,萧红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在抗战乱世中一味逃避的知识分子马伯乐,揭露了他的病态思想和畸形灵魂。   其次,作为一个女性,萧红的生命体验是痛苦的,她对受苦受难的女性同胞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目光。她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女性的生活之苦与生命之痛。她笔下的女性,不仅饱受贫穷、疾病、生育的折磨,还要承受情爱缺失之痛。同时,萧红也深刻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   再次,底层民众,始终是萧红关爱的对象。一方面她看到底层百姓徘徊在苦难之中,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爱和同情。另一方面她又看到底层人们能够勇敢地面对苦难,赞扬了他们具有的那种顽强生命力。   最后,在传达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怀时,萧红采用了多种艺术方式,“含泪的微笑”,融情于景,自由无拘的语言,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与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容量更大,知识阐述更详细,难度更大,而有些教师侧重学生成绩,以灌输为主,让学生觉得历史学习枯燥乏味,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若要想克服上述问题,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应用于图像数据压缩的有损压缩算法,此算法以行程编码为基础,结合非均匀量化和熵编码技术,对传统的无损信息的行程编码加以改进,进一步消除冗余数据,减少数据的存储和传输代价。
“赏石如同品酒,观其色,品其味,用自己敏锐的感觉和灵性,付出相应的耐心,方能领略其中的玄妙与悠然,不必盲目跟风。在各种观赏石中,我偏爱画面石和象形石,讲究石头的审美情趣
码头是长江流域各大城市繁荣、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一大明显地理优势。而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的交通枢纽,码头建立后,更加发挥便利的交通运输作用,在重庆地域打上了码头文
学位
陆文夫的创作生涯,起步于五十年代,在随后几十年的创作中逐步走向成熟。他的创作过程和新中国的成长一样,经历了挫折和磨难,虽然陆文夫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并不完全与此同步,但它们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吴炳是晚明著名的戏曲家,他创作的《粲花斋五种曲》文辞优美,依腔协律,兼善临川派与吴江派之长,历来被公认为“双美派”的代表作家。本文的研究对象《疗妒羹》为《粲花斋五种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的潜在价值往往熟视无睹,致使身边许多生成的教学契机流失。有的冷漠处置,有的一点而过,有的束手无策,面对学生的问题,不能进行价值判断,有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