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质细胞Sirt1对视神经损伤后节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究视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介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机制;2.探究小胶质细胞Sirt1是否能够减轻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3.探究Sirt1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本研究选用视神经夹持建立动物视神经损伤模型,使用年龄8周左右C57BL/6成年雄性野生型小鼠与小胶质细胞Raptor特异性缺乏型小鼠进行实验。依据不同组别要求给予小鼠白藜芦醇灌胃或L-亮氨酸腹腔及玻璃体腔注射。使用尼氏体染色检测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目、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视网膜内外丛状层突触丢失情况以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视网膜内丛状层小胶质细胞对突触的吞噬情况。2.细胞实验(1)采用脂多糖与干扰素γ共同刺激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建立体外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依据不同组别要求使用白藜芦醇、雷帕霉素或L-亮氨酸处理BV2细胞。使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划痕实验与吞噬实验评估在不同干预处理下BV2细胞的活化水平。(2)使用表达Sirt1或TSC2的质粒转染或者Sirt1特异性抑制剂EX527处理人胚肾293T细胞。使用免疫印迹与免疫沉淀检测Sirt1与TSC2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1.小鼠内丛状层小胶质细胞于造模后第3天出现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突触丢失,而外丛状层未见明显小胶质细胞激活及突触丢失;造模后第5天节细胞数量出现明显减少并持续性降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突触丢失发生先于节细胞数量降低。2.灌胃白藜芦醇激动Sirt1后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内丛状层突触丢失及节细胞死亡以及减弱小胶质细胞对突触的吞噬作用。3.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Raptor而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活化后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内丛状层突触丢失及节细胞死亡以及减弱小胶质细胞吞噬突触。4.Sirt1与TSC2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可以去乙酰化TSC2;Sirt1去乙酰化TSC2而降低TSC2磷酸化进而激动TSC2;活化后TSC2对mTOC1抑制作用增强。5.灌胃白藜芦醇同时腹腔注射mTORC1激动剂L-亮氨酸可以逆转白藜芦醇对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吞噬突触的抑制作用以及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论视神经夹持后小胶质细胞激活并吞噬节细胞树突,进而促进节细胞死亡。激动小胶质细胞Sirt1后,其对TSC2去乙酰化作用增强,进而降低TSC2磷酸化水平;TSC2磷酸化水平降低后活性增强,对mTORC1抑制作用增强。Sirt1通过这一信号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吞噬节细胞树突,进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目前中国死亡原因的首位疾病。虽然存在大量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但控制效果不佳。近期发现感染与ASCVD亦存在相关性,在中国,慢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群众多,前期研究发现慢性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相关,但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的结果各不相同。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已发表的所有观察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来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动脉粥样
学位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积极倡导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刮起了一阵“中医热”浪潮,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开创了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新局面。为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开阔中小学生视野,培养中小学生懂中医、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思维模式,普及大健康理念,特提出并阐述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应明确受众群体特征、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精心设计载体形式的校园教育融合模式,以促进中医药
期刊
文章首先介绍了教育联盟模式下中医药文化进小学的实践,然后论述了教育联盟模式下中医药文化进小学的实践成果反馈机制,最后分析了教育联盟模式下中医药文化进小学的实践意义与存在的不足。
期刊
<正>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抓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长沙高新区内各学校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思考现代文化,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上下联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引导与落地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位,
期刊
目的可注射水凝胶在心肌梗死治疗方面很有前景;然而,当前研究中多数水凝胶与宿主心肌组织缺乏机电耦合,而且难以监测水凝胶的植入情况,可能会影响疗效。将导电性引入水凝胶以及联合间充质干细胞治心肌梗死有助于解决机电耦合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种可注射导电温敏水凝胶体系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并应用PET分子影像手段进行无创监测。方法将硅酸盐纳米片(silicate nanoplatelets,SNs)与金纳
学位
目的 总结肢体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经腔内治疗的52例肢体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以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为主的血管腔内治疗围手术期所表现出的护理问题及与之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均能耐受腔内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4.2%(49/52),单纯
期刊
目的:由于血脑屏障及脑内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存在,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在放疗产生的微颗粒RT-MPs膜表面设计了仿载脂蛋白A-1的α螺旋状结构的多肽R4F,并搭载USP7抑制剂P5091,旨在通过血脑屏障重编程脑内肿瘤微环境,抑制肺癌脑转移进展,为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1)构建跨膜表达仿ApoA-1的α螺旋状结构的多肽(FAEKFKEAVKDYFA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体外和体内对肝癌细胞进行不完全消融,探索伏立诺他(SAHA)联合PD-L1单抗对射频消融后残存肿瘤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肝癌细胞株LM3分为4组:对照组(C0)、对照+2μmol/L SAHA组(C2)、不完全消融组(I0)、不完全消融+2μmol/L SAHA组(I2)。肝癌细胞LM3在46℃水浴加热5分钟模拟不完全消融。检测肝癌细胞LM3增殖和迁移能力以及肝癌细胞的IL-6、
学位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最具侵袭力的原发性脑肿瘤。缺氧和抑制性的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使GBM对常规治疗方式都不敏感。研究证实细菌介导的纳米材料具有靶向缺氧的肿瘤组织、调节TIME的作用,有望突破传统治疗模式下的瓶颈,但目前制备细菌介导的纳米材料的过程复杂。本实验旨在运用RADA32-蜂毒肽多肽
学位
目的:探究肿瘤血管破坏剂CKD-516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和潜在机制。此外,通过构建VX2兔肝癌模型,探究血管破坏剂CKD-516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肝癌的效果和机制。材料和方法:体外实验:常规条件下,利用不同浓度的CKD-516与不同的作用时间对HepG2细胞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CKD-516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