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他独特的悲苦命运使他的诗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禅宗以及基督的宗教情怀,闪射着西方现代与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但是纵观半世纪以来周梦蝶研究,会发现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以往研究者的解读大多围绕诗人的一本诗集,或是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论述,缺少对周梦蝶诗作的整体性观照;其二、研究学者更多地着眼于周梦蝶诗歌中的“禅意”、“古典”、“孤独”,认为诗人耽于古典、沉溺传统,这显然忽略了其作为现代诗人在大时代的现实回应以及他思想中“博爱”情怀对于社会的关照。周梦蝶是相当具有东方风采的诗人,但如果只关注到他诗中佛学禅思的传统性构建,便不能更好地捕捉其诗艺的全貌、理解其雪火交融的现代诗学追求。本文正是有鉴于此,始将研究对象设定于周梦蝶的诗歌创作,旨在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客观评判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与成就。正文第一章通过对周梦蝶创作背景的分析,考察其个人成长经历及大时代对其思想、写作的影响。长达93年的岁月中,多难曲折的经历和社会现实带来的苦闷,造成了诗人一种孤独的性格,也是形成诗人的艺术风格的基础。诗人在诗艺上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的痛苦;尤其中年接触到佛学后,也逐渐恢复了精神的平衡。在现代文学的思潮里,在传统文学与佛学禅思的视野下,诗人“向外,摄取异域的营养,在内,挖掘自己的魂灵。”正文第二章通过梳理周梦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分析其诗歌美学格调的前后变化、差异。周梦蝶以诗说法,将近一甲子的写作历程令人动容。在第一本诗集《孤独国》之后,诗人以《还魂草》为相重新探访人间世,以孤绝的心灵探看身里身外,掘发生命的本质;随着诗人心境的拓展,晚年的《十三朵白菊花》、《有一种鸟或人》及《约会》处处体现着一种安时处顺的意趣。从冲突到消解,从对立到和谐,诗人用永恒的眼光望穿俗世的变化,以纯粹的诗歌道尽尘缘的杂染。正文第三章在整体考察分析周梦蝶诗歌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其诗歌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周梦蝶的诗歌不仅融合了佛、道与基督教的哲思,以大量的惊异与感叹抒发独有的生命意识,更在诗的文字与形式上精细雕琢,苦苦吟思,有意识地使用多种现代技法,使其诗多具实质与形式的双重美学价值,带给读者饶有趣味的深思。正文最后一章分析周梦蝶诗歌在西方现代诗艺和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的沟通构建中所形成的个体与社会的张力,揭示其于当下社会语境中对于汉语诗歌创作所具有的诗学意义及启示。周梦蝶的诗歌努力,就在于从创作出发,将古典审美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相兼容延伸,以东方传统的禅和佛理,去沟通西方的现代诗艺,使古典资源成为一种真正的建构性力量。无论在台湾语境还是当代新诗发展下,都具有积极的启示。
其他文献
对黄杲炘先生“兼顾顿数和字数”的译诗主张提出质疑。理由有三:1.顿数字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原诗格律;2.字数对再现节奏影响甚微;3.固定字数不符合诗歌发展趋势。文中还引用并简析
90年代的“女性书写”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影响广泛。本文以新时期这一重要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尤其是“身体写作”理论)的视域
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广东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技术创新创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研究、分析了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参考、借鉴
通过研究秦皇岛东北部发展物流园区的优势,指出秦皇岛建立现代物流园区的必要性,根据河北省及秦皇岛发展物流业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布局规划及产业规划,确定物流园区发展的战略
知识分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不可或缺的书写对象之一,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小说创作因其极具精神参照价值和追问反思意义一直被学界所关注。首届“路遥文学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现有的金融、税收、法律等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尝试在国内现有的税收原则和税制下,通过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全面探讨,参考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我国台湾地
元代是一个相比于其他朝代不那么受研究学者重视的朝代,但元代作为一个连接唐宋与明清的中间点,还是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地位的。尤其是从南宋末到元中前期的这五六十年间,无论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小说的代表之作,不仅作为“孤愤之书”抒写了作者的个人情思,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代形形色色的众生画卷,其中以蒲松龄个人形象为基础塑造的“寒士”
密教信仰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于盛唐时期成熟。我国小说之体亦在唐时逐渐兴盛成熟。此时是为“始有意为小说”之阶段,“文辞华艳,叙述宛转……演进之迹甚明”。《太平广记
就诗歌体制而言,英语格律诗汉译经历了从古典格律体到现代自由体的演变过程.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种种变体.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评析拜伦诗的三种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