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初次感染时诱发水痘,而后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在特殊条件下,当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再活化就导致带状疱疹。目前,针对于水痘带状疱疹的疫苗主要为Oka株水痘减毒活疫苗,其自1995年实施常规接种以来,大大降低了水痘带状疱疹的发生率。然而尽管疫苗株水痘病毒是一种减毒疫苗,但仍有<6%左右的健康初次接种者在接种后出现水痘状皮疹[1],而且减毒活疫苗对于免疫缺陷或受损的患者并不适合,包括血癌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的患者以及HIV感染或自身免疫病的患者。相比于正常人群,他们往往具有更高的机率罹患带状疱疹,而且这些病人中发生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并发症的危险会大大增加[2-8]。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疫苗能够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安全有效的防止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出于针对免疫缺陷患者安全的考虑,研究人员考察了非复制型疫苗在抵抗病毒病原方面的功效,如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以及灭活全病毒疫苗等[9]。这些疫苗由于不具有毒力,所以相比于活疫苗更加安全稳定[10]。对于带状疱疹,一些研究人员利用热灭活的水痘疫苗进行了临床试验,然而由于灭活后的疫苗缺乏在体内复制的能力,其免疫效果有待加强。而在此,我们考虑免疫接种途径的改变是否可以对其免疫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免疫接种途径方面,目前大多数疫苗均通过传统的皮下(SC)或肌内(IM)途径注射。然而,皮内(ID)免疫途径由于其一些潜在的优势,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真皮中相比于其他组织含有丰富的专业抗原递呈细胞(APC)以及其他免疫细胞,如真皮树突细胞(DDC),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等,加之发达的微管系统(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使得各种免疫细胞在受到刺激后能够迅速的相互作用,从而顺利激活固有免疫以及适应性免疫[11,12,13]。所以相比于肌肉以及皮下组织,将疫苗注射入真皮内部后,会引发相对更加有效的免疫反应,进而增强低应答个体体内的免疫反应[11]。目前,已被批准并广泛使用皮内途径接种的疫苗包括卡介苗(BCG)以及狂犬疫苗[14]。而至少十二种疫苗已经采用ID途径进行了临床试验,其中包括流感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黄热病疫苗,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疫苗等[12,13]。本实验旨在研究Balb/c小鼠体内针对于减毒水痘活疫苗以及热灭活水痘疫苗的分别通过皮下皮内不同免疫途径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主要通过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考察接种疫苗后小鼠体内的免疫应答状况。在体液免疫方面,利用Fluorescent Antibody to Membrane Antigen检测考察经不同方式免疫后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抗VZV IgG水平的差异。在细胞免疫方面,利用ELISPOT以及Luminex检测小鼠脾细胞IFN-γ分泌量以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泌状况。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不同免疫条件对免疫效果产生的具体影响。为减毒水痘活疫苗以及灭活水痘疫苗的具体应用,以及免疫途径的选择提供全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