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微乳液的合成及其与光学材料的纳米复合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eedt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了有机硅微乳液聚合的理论、种类、制备及应用研究等,较深入地研究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微乳液的聚合工艺、共聚微乳液的性质及乳胶膜的性能,并简要探讨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微乳液在掺杂发光材料方面的应用。 微乳液是一个各向同性、热力学稳定的、透明或半透明的胶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尺寸为纳米级,目前作为一种制备高分子量,低粘纳米聚合物的新途径,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通常的O/W有机硅微乳液聚合体系中,乳化剂含量较高,而单体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其工业应用。 本文利用含乙烯基的有机硅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微乳液共聚合,采用普通的阴离子(SDS)和非离子(OP-10)表面活性剂为复合乳化剂,正丁醇为助乳化剂,APS为引发剂,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条件,固含量,有机硅含量对微乳液聚合的影响。结果发现,一种改进的聚合工艺(高温乳化种子单体滴加法)明显优于其它三种聚合工艺(间歇法、半连续法、室温乳化种子单体滴加法)。由此法得到了高固含量、高硅含量、低乳化剂含量、小粒径的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 研究了聚合过程稳定性、乳液粒径大小及分布和粒子形态,共聚微乳液的性质、成膜性能、乳胶膜的表面形貌及耐水、耐溶剂等性能。采用动态光散射法跟踪了聚合过程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结果表明,乳胶粒的粒径先随聚合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后增加趋势减缓,最后粒径大小随聚合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减小,初步判定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微乳液的成核机理主要以单体液滴成核为主。对粒子形态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表征。乳液胶膜的IR分析表明发生了共聚反应。TGA分析表明共聚物耐热性能较丙烯酸酯聚合物有所提高。AFM研究发现共聚乳胶膜表面光滑平整,粒子分散均匀,未见相分离,粒子融合很好。 在此基础上,利用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良好的成膜性能,以及MEH-PPV良好的发光性能,探讨了在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微乳液体系中掺杂发光材料MEH-PPV后的微乳液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微乳液体系中成功掺杂了发光材料MEH-PPV,得到了稳定的纳米级分散均相体系。由荧光显微镜照片可以看出发现,掺杂MEH-PPV后的微乳液仍然部分保持了MEH-PPV的光学性能。
其他文献
课高:在学习上有什么新奇的体验吗?rn黄殷鉴:有的,国外大学和国内大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国内,哪怕你进入了大学,哪怕开始趋于个人化生活了,但你还是归属于一个班级.但是在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风化过程的研究对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物质循环等环境问题有着重要意义。磷和硫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第二、第四重要的营养元素。研究风化过程中磷和硫的赋存形态、迁移转化等生
应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D-1、CTLA-4等免疫检查点已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有部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疗效不佳,其机制可能为存在其他抑制性旁路。T细胞免疫球
本论文分为两部分内容:1.DNA修复酶结合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高灵敏检测DNA氧化碱基损伤;2.MEK抑制剂PD0325901联合维生素C协同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低甲基化研究。  自由
本文以2004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基础上,利用MM5-CMAQ耦合空气质量模型,采用三重嵌套的模拟计算方案,对2004年1、7月长三角地区SO2、NO2、O3
开发高容量、高循环稳定性的负极材料以取代传统的碳材料成为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旨在探索高容量的新型金属间化合物负极材料,并采用纳米技术和复合技术来
用水热法、溶剂热法合成了分散均匀的方块形和针形氧化铟纳米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考察了添加剂、反应温度、时间等因素对合成材料结构及形貌的影响,对氧化铟纳米
Bi2MexV1-xO5.5-δ(BIMEVOX,Me=Co,Cu)体系具有Aurivillius结构,在300-600℃具有优良的氧离子导电性能,是一类新型的中低温氧离子导体,在氧分离膜、膜催化、膜反应器、氧敏传感
碳纳米管以其优异的热、电和机械性能掀起科研工作者一阵阵的研究热潮。而这其中,其低的密度、大的长径比、高的力学性能在聚合物基增强相中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凯夫拉纤维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