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非裔成长小说研究——以《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为例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lyiw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非裔美国文学中,“成长”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本论文参照西方成长小说理论,以《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三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二战前后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作品中三位主人公成长模式、成长困境、成长内涵、成长意义的分析,梳理了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三种成长类型:“黑人”的成长——“以暴抗暴”式的失败成长;“新黑人”的成长——迷惘式成长;“人”的成长——回归性的成长,探讨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演变,以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美国非裔文学的发展。   本论文在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细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成长小说进行界定,考察其西方文化传统,并大概介绍了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脉络,为下文的具体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至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以三部代表作品为例,勾勒出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过程。第二章以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为例,从成长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以及人生困境,总结出“黑人”的成长特点:主人公在反抗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却缺乏成长的力量和动力,最终成长失败。第三章以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为例,从成长主人公“美国梦”的幻灭和对身份的追寻揭示精神成长的过程。通过与“黑人”的成长相比较,总结出“新黑人”的成长特点:主人公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更进一步,但仍未找到出路,成长在路上。第四章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通过与“新黑人”的成长比较,从成长主人公的逃离和寻根、成长过程中启蒙者的帮助和主人公内在精神世界的转变,揭示出“人”的成长特点:主人公在价值观转变后对世界持有更广博的看法,从黑人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在引路人的帮助下,最终完成成长。   结尾部分通过三部作品的整体把握,总结三种成长类型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揭示了20世纪非裔成长小说的独特性。
其他文献
时间副词是汉语时间范畴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从来”和“一直”更是其中使用高频的两个时间副词。本文基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两个大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试验全面开发针对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流行毒株新型疫苗,通过BVDV-1b型毒株以及白油视为疫苗株的佐剂,制备出了病毒油乳剂灭活性疫苗.同时经过抗体消长规律以及免疫攻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