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救赎:《上层林冠》中人与植物的关系研究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ey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查德·鲍尔斯(1957—)是美国重要当代小说家。小说《上层林冠》发表于2018年,是鲍尔斯的代表作之一。《上层林冠》讲述了来自不同地区和领域的九位环保人士与树木共存亡的故事。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与树木产生了联系,最终获得了关于树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感悟。本书的高潮部分依托于发生在20世纪末美国加州的真实事件——木材战争,再现了护林者与砍伐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以及惨烈的结局。作品直指在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构建人与植物生命共同体的迫切性,表达了鲍尔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及对环境责任的关切。本文运用约翰·瑞恩的植物批评理论对《上层林冠》展开分析。约翰·瑞恩提出“植物批评”,即对描述植物生活、植物学历史、伦理学以及人与植物关系的“植物文本”进行研究。他同时指出,我们需要对植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地重新思考。约翰·瑞恩曾对八位当代欧美诗人的植物诗歌作品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提出植物灵魂,植物身体,植物共情等植物批评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重点关注植物的“能动力”,探察人与植物在物质层面的联系。本文借用以上相关理论和概念,探讨了《上层林冠》中人与植物的关系。本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了作者理查德·鲍尔斯的生平、文学创作及小说《上层林冠》的基本内容,同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植物批评理论及其发展历程,梳理了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了从植物批评理论角度解读《上层林冠》的意义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分析了小说中植物与环保人士面临的相同生存现状。论文指出,在工具理性思想主导的人类社会中,一方面,木材公司与政府权力机构勾结,实施对树木的肆意开采砍伐。无节制地毁林等行为造成了原始森林、国有森林面积的大幅减少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另一方面,社会个体也成为在工具理性思想主导的社会中的受害者,身体上的失能使他们承受不公平对待,并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困境。通过挖掘小说中生态创伤与个体创伤的平行并置,论文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人与植物同样需要救赎的伦理思想。第三章分析植物对人的治愈力量。通过分析植物身体、灵魂、情感对于小说中环保人士的指引、启迪和共情,揭示植物对于人的救赎。一方面,理查德·鲍尔斯笔下的环保人士都认同有形有灵的植物并与植物进行深度的情感链接,这使得环保人士走出身体和精神的困境,由此揭示植物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正是对于植物地位的认同和植物同情心的产生使得环保人士获得了对植物的新认知,揭示植物在塑造人类情感上的情动力量。因此,阅读小说中对于植物的书写,审视植物如何以能动力与人类进行情感互动,不仅为探究“创伤—治愈”这一主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有助于审视鲍尔斯在这部作品中传达的环境伦理观。第四章分析小说中被植物治愈的环保人士救赎植物的方式,包括行动上参与环保运动和拯救种子,思想上传播关于树木的知识,通过游戏编程创建虚拟的平台——以植物为主题的万物有灵的游戏世界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植物的价值以及人与植物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小说为实现人与植物的相互依存与救赎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也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提出了良方。第五章为结论部分。论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环保人士与植物面临的相同生存现状以及人与植物的相互救赎,揭示植物身体、灵魂和情感对于人的治愈功能。这展现了人与植物的独特联系,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的认知植物的新方式。如何思考人类自身与植物的关系将影响人们面对植物与自然的态度,进而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而作品中蕴含的对于植物的认知理念,以及人与植物的相处方式可以为解决目前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整本书阅读”自新课程标准和部编本语文教材推行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愈加重要。但由于“整本书阅读”与传统的单篇文章教学不同,存在阅读量大、耗时长、难度高等原因,且乡村地区地理位置及自身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重重阻碍下导致乡村初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质量普遍不高,阅读效果不理想,乡村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困扰也日渐增多。本研究选取陕西省A县乡村初中为样本,调查乡村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
学位
聚乳酸(PLA)纤维是一种由谷物、甜菜等天然糖类得到的乳酸为原料,经聚合、纺丝成型制得的生态环保型聚酯合成纤维,具有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已成为服装、家纺面料采用的热点。本课题主要研究了 PLA纤维及其羊毛混纺纱的染色性能,为产业化PLA纤维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依据。(1)分散染料对PLA的染色性能研究表明,pH值的改变对PLA纤维的染色K/S值总体影响较小,染色K/S值总体上随染色温度升高
学位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但同时带来了大量纺织印染废水排放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光催化降解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降解印染废水的技术之一。本文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三元BiOI/TiO2/AC复合光催化剂。用新型碘源制备了高吸附及高光催化效率的BiOI光催化剂。借助于硅烷偶联剂将BiOI颗粒负载到棉纤维非织造布中,并用负载BiOI非织造布模拟染料废水的光降解。采用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图谱、X射线
学位
汉语国际教育课堂问题行为复杂多样,汉语教师在应对它们时,使用管理用语是主要措施之一,这些管理用语也是教师汉语表达的范例,因此具有双向性的特点。虽然它们是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管理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相关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任务复杂而艰巨。因此本文拟对此进行专题讨论,以期为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缘起及意义、研究对象和目的、研究现
学位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前言别树一帜,以戏剧的形式讲述了扎拉图斯特拉立志“沉落”,给民众演讲却惨遭失败的故事。本文旨在通过对《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言的文本解析,在揭示文本隐藏含义的同时,探讨其蕴含的历史主义问题与尼采克服历史主义的方法。第一章论述《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独特的写作形式,阐明这与一种古老的写作艺术——隐微写作的关联,尼采为了筛选他想面向的读者,运用隐微写作的方式隐藏真理,无论是其语言
学位
“但凡”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是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高级口语综合表达能力的必备词汇。本文以真实语料为基础,在平面分析理论和动态分析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但凡”的语义和语用特征,并将研究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本文首先考察了“但凡”的来源以及研究现状,探明了研究空间,通过查阅教材和大纲、在语料库中检索“但凡”并整理语料等手段,阐释了“但凡”研究在国际中文教学领域的必要性。其次选取了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