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驱体热解的多孔碳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u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新型轻质、高效电磁波吸收功能材料是国际上解决电磁污染、电磁干扰和提高军事装备隐身与突防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碳材料因导电良好、介电可调及性质稳定等优点,被作为吸波材料广泛应用。但单纯碳材料阻抗匹配性能差、吸波机制单一,不足以满足现代化应用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组分优化-结构调控-构效关系-性能提升”的研究思路,选取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atal-orgainc Frameworks,MOFs)为前驱体,经过煅烧处理获得了多种衍生碳基复合吸波剂。研究了复合物的填充量、形貌、组分和微纳结构对其电磁参数、衰减特性、阻抗匹配和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多重协同效应引发的电磁波吸收机理。基于溶剂调控单金属咪唑类骨架材料(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再通过热解获得三种不同形貌的多孔碳基磁性复合物(Co/p NC)。三种复合材料对2–18GHz频段的电磁波均能实现一定的吸收效果,最小反射损耗(RLmin)均接近-20 d B。同时,本章还研究了样品填充量对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吸波性能的影响。结合Maxwell-Wagner-Sillars效应、逾渗理论、徳拜弛豫极化理论以及衰减和阻抗匹配特性,深入揭示了样品填充量与极化损耗、介电常数和吸波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电磁波吸收剂筛选出适宜的填充量提供指导。引入锌盐制备双金属咪唑类骨架材料,热解获得氮掺杂多孔碳材料表面生长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Co/p NC@CNTs)。改变前驱体中Zn2+:Co2+摩尔比及煅烧温度来调控产物表面碳纳米管的生长。重点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对产物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的调控以及这些参数对吸波性能的影响。通过构筑晶相-非晶相异质碳基复合体系,复合材料的衰减能力和吸波性能均显著提升。600℃煅烧下获得的产物Co/p NC@CNTs-600在涂层厚度为2.5 mm时的RLmin为-50.7 d B;涂层厚度为2.0 mm时最大有效吸收带宽(EABmax)达5.5 GHz。样品Co/p NC@CNTs-700在涂层厚度仅为1.2mm时即可实现反射损耗-25 d B。采用两步固相加热法构筑了两种不同核壳结构的三元异质复合物,研究了两种复合物的微纳结构和吸波性能的差异。麦克斯韦方程和Maxwell-Garnett理论阐述微纳结构对材料电磁参数的影响,多重介电损耗和四分之一波长原理揭示了吸波剂的损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孔结构能够优化材料的电磁参数,增强阻抗匹配。另外核与壳之间的空腔结构能将电磁波限定在内部,使其经过多重反射而耗散。其中,样品Sn O2/Co3Sn2@C在6.8 GHz处的反射损耗能达到-56.2 d B。除了强损耗,样品Sn O2/Co3Sn2@Air@C由于多孔、空腔结构带来的优良阻抗匹配特性,实现了对电磁波的宽频吸收,其有效吸收带宽覆盖了11.0–17.1 GHz频段。基于以上复合材料的优势和吸波机制,提出“多合一”设计策略构筑复合吸波体系。一方面,将介电材料、磁性材料、多孔结构、空腔结构等“优势单元”集中于同一个碳基复合物中。另一方面,将含有不同形貌、组分和微纳结构的复合材料构筑在同一碳基复合体系中,多维度对比这些变量对材料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的影响。根据锌高温蒸发的特点,将不同含量锌盐引入到Ni-MOFs前驱体中,分别采用600℃和900℃进行煅烧处理,最终获得六种不同形貌、组分和微纳结构的碳基复合材料。其中,样品S3-900在9.92 GHz处能实现RLmin为-64.4 d B。当吸波涂层厚度为1.95 mm时,吸波剂的EABmax达到了6.9 GHz,获得了整个Ku波段电磁波的有效吸收。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得益于多重介电/磁耦合作用和独特结构引发的协同效应。总之,本论文基于前驱体热解制备多孔碳基复合材料,实现了“组分-结构-功能”一体化调控,获得了高性能吸波材料并揭示了多重协同吸波机制,为新型电磁波吸收功能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在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下,知识与科技创新对中国实现在新时期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1世纪初加入WTO后,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与国际科技创新成果保护制度接轨,中国开始不断地完善本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各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智力创新成果进行保护,并以此激发人们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从而
学位
下一代高性能低能耗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对同时具备低磁阻尼、高自旋霍尔角的材料体系提出了迫切需求。以此为背景,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多层膜体系的磁阻尼因子与自旋霍尔角,探讨了不同成分、结构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分辨了不同机制的贡献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兼具低磁阻尼与高自旋霍尔角,显著改善了材料的界面自旋透明度与临界切换电流密度,为自旋电子学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启示。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CoF
学位
凝胶燃料具有的高性能、高安全性、长贮存、易维护等固体和液体燃料的优点,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被看作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特种燃料之一。其在力学性质上展现出显著的非牛顿流体特性,具有在静止时呈固态,受到一定剪切时发生流动的特点。本文以凝胶燃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凝胶燃料的流变、流动、单滴破碎燃烧和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对凝胶燃料的本构关系进行
学位
滚珠丝杠副传动效率是衡量其传动性能的重要指标,与滚珠丝杠副的设计参数和服役性能等紧密相关。目前生产厂家所采用的传动效率曲线只考虑导程角和摩擦系数的影响,忽略了轴向载荷、转速、润滑和温度变化等实际工作条件的影响。且只适用于单螺母滚珠丝杠副,对于双螺母垫片预紧式滚珠丝杠副的传动效率缺乏相应的计算方法。双螺母垫片预紧式滚珠丝杠副由于其优良的承载与定位性能,在高端机床和数控加工中心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双
学位
光学流场可视化研究在航空航天、能源工程、空气/水动力学、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得益于光学检测技术具有非侵入式、瞬态、无干扰的优势,合成孔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Synthetic Aperture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SAPIV)能够实现复杂流体三维速度高分辨率、全场大尺度的测量,呈现流动结构,揭示流动规律,为理论流体力学提供实验依据。本文围绕基于S
学位
绝热量热法是研究物质或化学反应在绝热条件下热失控行为及动力学参数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被测物料往往反应放热量大、产气量多且温升速率或压升速率快,现行的绝热量热仪测试时会存在温度分布不均匀、炉膛热补偿追踪速率慢等问题,从而无法准确获得绝热测试数据;此外,在对绝热测试数据进行理论分析时,又会面临反应动力学机理的判定和样品初始分解程度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导致无法准确获取动力学参数。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现行
学位
报纸
耐候钢是指在普通碳素钢中添加少量合金元素(Cu、Cr、Ni、P、稀土元素等)而制成的低合金钢,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强韧、耐蚀等性能,被广泛应用到铁路货运车辆的制造当中。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铁道部对耐候钢提出了高强、高耐蚀的要求。而合金元素的添加对于实现钢的强化以及提高钢的耐蚀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本论文中选用不含Sb钢、含Sb钢和含P钢三种铁路车辆用耐候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
学位
同时实现大视场、高分辨率、无标记成像是光学显微技术发展至今不断追求的目标。传统光学显微镜由于其光学设计原理限制,空间带宽积一般总是限制在百万像素量级,从而无法同时兼顾高分辨率与大视场。另一方面,复杂的光学系统也使得显微镜变得日趋昂贵、笨重、复杂且难以维护,极大地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无透镜显微成像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有透镜成像技术,其无需成像透镜进行聚焦成像,这在简化成像系统,降低显微成像系统成本方面有
学位
超级电容器凭借其高功率密度、充放电速度快、稳定安全易维护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被应用在交通运输、工业应用、军事国防和智能通信等诸多领域。然而目前商业化的超级电容器还无法作为单独供电的独立电源,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能量密度不能与二次电池相媲美。目前,提高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的研究热点和主要挑战集中在寻找、制备出具有出色电化学性能的纳米材料上。近来,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理论比容量高、储量多、毒性低等特质而被认为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