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1904年美国对俄国象征形象的重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n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俄两国都以“上帝的神圣选民”和“黑暗世界的拯救者”自居,当这两个白命不凡的大国在美洲和亚洲棋盘上相向而立,或将不共戴天、或将互不相让、或将称兄道弟。按照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体系建构主义,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普遍将彼此视为敌人、竞争对手或朋友,分别代表霍布斯、洛克或康德文化。1881年之前,美国仅与俄国建立了相对持久的历史友谊。但这种投桃报李式的朋友关系基于康德文化的第二种共有观念,即两国将友谊作为获取自我利益的战略和工具。1881年之后,美国各界的主导舆论对沙俄政府、人民和教会的态度逐渐发生转变,并重建了俄国的象征形象,使其从“基督教传播先锋”变为“亟待美国拯救的基督教异端”。其原因有四:一是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美国社会针对他是解放者还是独裁者展开论战,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但各自对专制沙俄和激进民粹派的批判言论逐渐影响了美国人的俄国印象;二是俄国随之出现排犹浪潮,激起美国全社会的抗议;三是俄国马克思主义取代民粹主义的趋势与美国工人运动遥相呼应,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四是美俄在远东日益演变为洛克文化中的竞争对手关系。但仅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的国家权力、利益等角度分析,易于解释美国重建俄国象征形象的原因和结果,却较难呈现出美国社会各界转变对俄态度的过程。国际关系建构主义分析方法恰能弥补这种缺憾。其派别以温特的国际体系建构主义和尼古拉斯·奥努弗代表的语言建构主义为主,分别强调了社会共有观念和语言对国际关系的建构作用。综合两派的成果审视本文将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美国世界身份的变化决定了其对俄象征形象的建构。美国以其国际地位及在基督教精神世界中的领袖身份为尺度,建构了两种俄国形象。第二,共有观念对美俄国际身份与象征形象的形成起到了建构作用。从殖民地到独立、统一,再到全美洲、全世界的大国,美国公民总体上逐渐接受了对外扩张能保障国内自由的观念;因而开始对美国在亚太的“拦路熊”俄国怒目相视。第三,语言、图像等象征性符号是共有观念建构美俄身份的载体。共有观念是无形无声的抽象性思维,需要象征性语言、图像等符号来表达、传播。通过清教徒的“使命观”、大陆扩张派的“天定命运”论和海外扩张派的新“天定命运”论等象征性语言,美国公民普遍形成了美利坚民族是上帝特殊选民的共有观念。以美国身份为标杆,1881年之前俄国是协助美国完成使命的帮手;1881至1904年间,美国记者乔治·凯南、“争取俄国自由的美国友人社团”、国会议员、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等刻画了社会需要改造、生活需要援助、民众需要教化、信仰需要净化的俄国形象,同时衬托出美国在世界中的特殊作用。
其他文献
本实验优化了茯神多糖超声波的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用超声波法提取茯神多糖,并比较了茯神多糖的煎煮和酶解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粒度40目
目的检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和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差异,比较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高性能红外热成像系统所依赖的有效技术之一,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系统的性能,但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尚未得到有效地评价。论文深入研究了美国夜视与电子传
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事件制造”己经成为一种推动城市形象生产、进行城市营销的工具,如何把短期的事件整合进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
为了对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的局部磷化,研制了一种用擦涂方法进行磷化的磷化液,分析讨论了复合促进剂对磷化成膜速度和磷化膜性能的影响。该磷化液游离酸度稳定、常温下操作、工
施工质量在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建设单位质安部门关注的主体,有效把控施工安全质量以及考核人员资质成为数字化信息考量的重点课题。将基于拌和站试验室
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施工设计不合理等原因,临近工程修建造成既有高速公路桥墩发生变形破坏,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导致安全事故。为此,对桥墩病害进行分析,确认
传统钢桁架+钢筋混凝土管柱形式的空冷支架结构体系在地震高烈度区已不能满足百万千瓦机组火电厂对结构使用性能的要求。该文提出钢斜撑+钢桁架+钢筋混凝土管柱的新型空冷支
依托大连国贸中心大厦工程地下室改扩建项目,阐述了闹市区大型基坑超深结构的拆除与改建施工技术。由于项目改扩建幅度较大,整个地下结构需进行大范围拆除和改建施工,面临诸
构建创新体系成为各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心,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以其鲜明的特点表现出它对区域创新的显著促进作用,成为区域创新中的关键节点。因此,探索知识密集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