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安徽治淮研究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weiaip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毛泽东根治淮河决策的影响下,1950年代兴起了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高潮。本文以这一时期安徽治淮为研究对象,尝试在“大历史”视野下观察“小历史”,考察安徽治淮取得的突出成就,走过的曲折历程,以及各项治淮政策的执行与调整情况。文章以安徽省档案馆的治淮委员会卷宗及安徽省水利厅、淮河流域各县、市相关机构的档案为研究资料,着力夯实治淮运动研究的史料基础。在具体研究上,努力突破单面向的工程视角,拉近“历史镜头”,聚焦治淮运动中的民力动员、激励机制、民工利益保障等主题,动态地揭示党和国家政策在执行与调整过程中的复杂面相,竭力打开治淮历史的多彩画卷,展现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灵活的自我纠错能力。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主要交待论文的选题缘起,梳理国内外治淮史研究现状,说明新中国治淮史研究的意义和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结语总结1950年代安徽治淮的主要成就和经验,说明这一时期治淮的重要意义。正文为主体部分,共6章。第1章以历史背景为写作视角,考察新中国成立前皖淮流域的环境变迁与新中国根治淮河决策的形成,凸显“淮河之害”。皖淮流域在黄河夺淮之前,沟渠纵横,陂塘遍布,灌溉条件优越。黄河夺淮后,生态环境步步恶化,到了近代淮民生活日益艰苦。晚清、北洋、南京国民政府曾对淮河进行局部治理,但皆如杯水车薪,未能扭转流域坏境持续恶化的态势。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中央采取根治淮河的决策,淮河流域才迎来新生的机会。这一长时段的考察旨在明晰1950年代安徽治淮的历史由来,更好地显示新中国治淮的历史方位。中间两章以工程建设为写作视角,凸显“治理之难”。第2章论述1950~1957淮委主导下的安徽治淮工程建设。这一时期,“蓄泄兼筹”治淮方针被确立,润河集分水闸、大别山山谷水库、淮北大堤、行蓄洪区等一系列防洪保堤工程相继兴建,淮北平原治涝也取得一定进展,治淮成就斐然。不过,重防洪轻治涝、治理标准偏低等弱点也暴露出来。在涝、旱、洪灾接连袭击淮河流域后,淮委和省委对前期治淮规划进行调整,治淮工作在曲折中继续前进。第3章考察1957~1959年省委主导下的河网化运动。农业“三改”为河网化运动埋下伏笔,农业发展纲要对粮食增产的要求更直接推动了水利建设进入迅猛发展时期。在水利建设高潮中,安徽省委认为找到了治理淮河流域的根本办法。安徽为此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水利运动,淮北平原河网化一度成为全国治水“样板”。不过大干苦干一冬春留下了大量的烂尾工程,未遂人愿,代价极大。出乎意料的是,同一时期上马的淠史杭工程,却为皖西丘陵地区河网化打下了基础。后3章以治淮政策为写作视角,凸显“政策之变”。第4章考察后方治淮民工的组织动员工作。淮委是动员政策的制定者,地方干部是政策的实施者,农民群众是动员的主要对象。当三方利益诉求存在差别时,矛盾就会产生。淮委主动对人海战术式动员政策进行调整,实行基干民工制,减小后方压力,缓解前后方民力分配的矛盾,理顺三方关系。第5章考察前方治淮工地上激励举措的实施与效果。作为激励政策的“两翼”,思想教育和劳动竞赛在工地上持续开展。诉苦、时事宣传、“大辩论”等思想教育旨在对民工进行再动员,统一思想,以更饱满热情投入治淮劳动中。为激励民工进一步提高工效,立功运动与红旗竞赛、增产节约运动、技术革新运动、工具改革运动等劳动竞赛次第上演。在科技落后的条件下,工地上激励政策的执行也一度走偏,拼体力的做法屡禁屡现。通过淮委和地方政府的不断纠正和正确引导,劳动创新和工具改革逐渐成为增效的主要手段。第6章考察民工工资收入与身体健康这两大保障问题的解决。治淮头三年民工工资处理出现问题,导致前方民工和后方农村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后经淮委对工资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矛盾得以化解。在卫生方面,淮委亦十分重视维护民工的健康利益,在极为简陋的医疗条件下,积极作为,破解工地卫生困局。
其他文献
<正> 织花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对织物的认识和要求发生了变化。纤维艺术、肌理效应等多种学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过去单一的追求。对织物工艺的要求不只是平面的,也要求立体的;不只是实用的,也要求欣赏的等等。新的知识结构的不断形成,要求设计者不仅是一个美术设计者,而且应是一个“工程师”。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织花工艺课的教学,就必须按照当代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对学生“不再是给他一杯水
期刊
目的 观察隔姜灸的温度-时间曲线的特点。方法 将500 mg艾绒用底部直径15 mm、高度20 mm的模具做成圆锥型的艾炷,将艾炷置于厚度3 mm、直径25 mm的鲜生姜片上点燃,用红外热像仪系统,每30 s记录储存姜片底部的热像图,并进行分析处理,同样的实验重复进行3次,3次测得的姜片底部温度的平均值作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00 mg的艾炷从点燃到燃烧完毕,姜片底部温度回到基本接近未施灸前的温
期刊
乡村治理中的积分制是近些年来中国基层治理的新探索,主要涉及到乡村治理积分制和党员管理积分制两个方面。对当前乡村治理中的积分制开展研究,有助于深化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有利于深化对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术理解,推进乡村治理的精细化、可量化趋势的分析,有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自治的理论;有助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有助于促进农村诚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民参与集体事务的热
学位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本文以“中国共产党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为题,全面梳理和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如何充实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跨百年历史维度的理论贡献及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本文根据现有理论成果,对我们党如何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进行了历史的思考。基本思路是先概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论题
学位
信息时代,数据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价值的释放与数据生产力的发展将对政府治理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政府是公共数据的主要拥有者,而政府数据是最具价值的数据资源,政府数据开放作为现代政府治理工具,其适用性在改变传统行政模式、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等方面不断提高。目前,世界各国在政府数据开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即便是政府数据开放水平较高的国家,也存在着发展不均
学位
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明显受到国家能力的影响。不仅如此,国家治理质量也与国家能力的发挥程度有关。中国的基层治理的水平和效果离不开国家在治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产生的作用。国家能力在基层的发挥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不言而喻。中国的城市基层治理进程表现出结构限度日益明晰,且治理能力不断转型并增强的特点。从“单位制-街居制”的管控时代到“两级政府-三级
学位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继续推进改革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动力。两者作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性国家战略,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彼此促进,却又在思维倾向、行为模式、作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冲突与对立。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利益关系深刻碰撞,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时期,如何尽量弱化它们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保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使依法治国与推进改革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学位
大学是育人的重要场域,而大学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精神凝聚、价值观引导、理想信仰厚植的作用。我国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发挥大学精神文化的感召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德树人,以文育人,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大学文化不仅在促
学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政党制度概括为“新型政党制度”,并将其与旧式政党制度进行了对比,突出展现了新型政党制度之“新”。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将这一制度进一步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突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特
学位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完善党和国家权力监督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项全新国家权力类型的国家监察权也应运而生。然而,权力是柄双刃剑,既能伤敌,也易伤己。国家监察权的创设是促进公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举措,而作为“治官之权”的国家监察权自身,也必须纳入到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