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金融行业管理部门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和金融安全,中国金融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金融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日益完善,金融机构实力大大增强,中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金融发挥着媒介交易、配置资源、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等重要功能,金融制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和金融行业监管部门近期多次释放强烈信号,提出要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2017年,中央政府多次组织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集体学习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商业银行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升资金配置效率、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所处的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承担的重要职责,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在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规避风险和效率优化等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突出表现为,中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有效管理、经营效率测算评估和推动全球发展战略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吸储与放贷分离、按部门和业务量进行粗放考核的模式,即便是部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设置了专门的资金管理运营中心等类似机构,引入了内部资金管理模式,但对于分行和支行的资金管理和调度也远没有实现资金动态、有效管理。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制的大背景下,如何较为精确衡量每个部门、每项业务对银行整体效益的贡献程度,有效规避利率市场化波动带来的风险,根据市场变动及时对资金价格作出调整,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第二,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限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但这些年来形成了一些国内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和国界的“巨无霸”,既控制着产业又掌控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打着资本运作、产融结合的幌子,大肆进行投机收购,既攫取巨额经济利润,又与监管部门和高层相互勾结,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威胁。这也绝不是个别企业的短期行为,严重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和长治久安。商业银行资金从吸收、审批、流转及后续使用监管,到底怎样才能更符合国家金融安全和宏观调控政策需要。第三,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外资银行纷纷抢滩国内金融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努力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中间业务产品定价能力的同时,也及时制定和实施发展的全球化战略,积极探索海外业务,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和并购当地银行等方式开展跨国业务经营,银行的经营效率、产品定价效率与并购效率测度始终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银行资金“走出去”战略到底有没有必要?要分析和回答上述问题,归咎到商业银行自身,主要涉及如何靠制度去探索改革资金管理方式、衡量资金运行效率、规避潜在风险等。
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建立效率体系的意义,梳理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概念、定价模式和方法,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FTP)效率进行全新测算。研究结果发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及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一定的规则在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元之间全额有偿转移资金,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集中管理、提升金融产品定价水平以及优化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能够使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权逐步从总行管理者手中转移到部门决策者手中。该机制为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由此建立先进、成熟的商业银行效率体系,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现状,深入解析利率市场化改革下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体系构建的动因及其机制,在系统比较与借鉴欧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银行管理相关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效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本文研究的创新和发现主要体现在构建了一套包括商业银行资金转移定价与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效率、经营效率与并购效率的测算体系。本文的主要创新及发现共有五方面,分别如下所述。
第一,研究了博弈论视角下商业银行转移定价效率,考察了银行内各部门的利益分配问题,有助于银行协调各部门权益,优化资源组合。内容细化为不存在转移资金外部市场、存在转移资金外部市场以及约束条件等3种情形下的资金转移价格等问题,通过数学推导出了资金转移价格。研究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FTP曲线构建及应用,包括市场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内部收益率曲线的构建、以及实行FTP之后对总分行的影响等。
第二,测算了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与银行经营效率。首先采用DEA方法测算金融危机后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水平,结果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技术、纯技术和规模效率方面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各种效率的波动幅度要小于国有商业银行。接着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受到金融危机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要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存贷比等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据此,归纳提出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
第三,测算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效率。采用市场效率系数法测算了工商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效率,结果发现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还未成熟,大部分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效率比较缺乏。由此,从客户、银行自身两方面着手讨论了定价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三个优化对策——细分客户群对客户进行差别定价、创新发展中间业务产品与营销模式、建立中间业务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并完善定价机制。
第四,通过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国际同业情况进行了剖析,重点考察了欧洲同业流动资金转移定价的实践过程,探讨了资金转移定价与银行业巴塞尔协议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巴塞尔协议对FTP影响,FTP的技术性及对巴塞尔Ⅲ的适应性,FTP在欧洲的应用,并进行了实践分析和理论影响讨论。
第五,通过运用Malmquist TFP指数DEA分析法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并购效率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在工商银行收购泰国ACL银行和东亚银行的并购行为中,盈利能力在短期内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成本效率方面,收购的海外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不能很好融入工商银行,但在整合之后,收购的银行能很好契合在工商银行体系中,同时成本效率也开始提高。该研究结果所带来的启示: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借鉴前期拓展海外业务积累的经验和路径,推动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海外并购发展。
同时,论文在数据的可获得性、理论分析的缜密性、实证研究效果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商业银行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升资金配置效率、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所处的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承担的重要职责,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在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规避风险和效率优化等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突出表现为,中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有效管理、经营效率测算评估和推动全球发展战略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吸储与放贷分离、按部门和业务量进行粗放考核的模式,即便是部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设置了专门的资金管理运营中心等类似机构,引入了内部资金管理模式,但对于分行和支行的资金管理和调度也远没有实现资金动态、有效管理。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制的大背景下,如何较为精确衡量每个部门、每项业务对银行整体效益的贡献程度,有效规避利率市场化波动带来的风险,根据市场变动及时对资金价格作出调整,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第二,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限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但这些年来形成了一些国内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和国界的“巨无霸”,既控制着产业又掌控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打着资本运作、产融结合的幌子,大肆进行投机收购,既攫取巨额经济利润,又与监管部门和高层相互勾结,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威胁。这也绝不是个别企业的短期行为,严重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和长治久安。商业银行资金从吸收、审批、流转及后续使用监管,到底怎样才能更符合国家金融安全和宏观调控政策需要。第三,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外资银行纷纷抢滩国内金融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努力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中间业务产品定价能力的同时,也及时制定和实施发展的全球化战略,积极探索海外业务,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和并购当地银行等方式开展跨国业务经营,银行的经营效率、产品定价效率与并购效率测度始终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银行资金“走出去”战略到底有没有必要?要分析和回答上述问题,归咎到商业银行自身,主要涉及如何靠制度去探索改革资金管理方式、衡量资金运行效率、规避潜在风险等。
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建立效率体系的意义,梳理了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概念、定价模式和方法,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FTP)效率进行全新测算。研究结果发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及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一定的规则在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元之间全额有偿转移资金,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集中管理、提升金融产品定价水平以及优化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能够使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权逐步从总行管理者手中转移到部门决策者手中。该机制为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由此建立先进、成熟的商业银行效率体系,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现状,深入解析利率市场化改革下中国商业银行效率体系构建的动因及其机制,在系统比较与借鉴欧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银行管理相关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效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本文研究的创新和发现主要体现在构建了一套包括商业银行资金转移定价与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效率、经营效率与并购效率的测算体系。本文的主要创新及发现共有五方面,分别如下所述。
第一,研究了博弈论视角下商业银行转移定价效率,考察了银行内各部门的利益分配问题,有助于银行协调各部门权益,优化资源组合。内容细化为不存在转移资金外部市场、存在转移资金外部市场以及约束条件等3种情形下的资金转移价格等问题,通过数学推导出了资金转移价格。研究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FTP曲线构建及应用,包括市场收益率曲线的构建、内部收益率曲线的构建、以及实行FTP之后对总分行的影响等。
第二,测算了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与银行经营效率。首先采用DEA方法测算金融危机后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水平,结果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技术、纯技术和规模效率方面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各种效率的波动幅度要小于国有商业银行。接着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受到金融危机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要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非利息收入占比、存贷比等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据此,归纳提出提升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
第三,测算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效率。采用市场效率系数法测算了工商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效率,结果发现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机制还未成熟,大部分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效率比较缺乏。由此,从客户、银行自身两方面着手讨论了定价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三个优化对策——细分客户群对客户进行差别定价、创新发展中间业务产品与营销模式、建立中间业务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并完善定价机制。
第四,通过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国际同业情况进行了剖析,重点考察了欧洲同业流动资金转移定价的实践过程,探讨了资金转移定价与银行业巴塞尔协议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巴塞尔协议对FTP影响,FTP的技术性及对巴塞尔Ⅲ的适应性,FTP在欧洲的应用,并进行了实践分析和理论影响讨论。
第五,通过运用Malmquist TFP指数DEA分析法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并购效率进行测算,结果发现:在工商银行收购泰国ACL银行和东亚银行的并购行为中,盈利能力在短期内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成本效率方面,收购的海外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不能很好融入工商银行,但在整合之后,收购的银行能很好契合在工商银行体系中,同时成本效率也开始提高。该研究结果所带来的启示: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借鉴前期拓展海外业务积累的经验和路径,推动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海外并购发展。
同时,论文在数据的可获得性、理论分析的缜密性、实证研究效果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