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8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515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和人群生活水平的提升,2030年我国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人数将突破4320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DM患者眼部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DM患者视力下降和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随着DM病程的进展而升高。DR的发生发展由多种病理机制共同调控,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多元醇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己糖胺通路和蛋白激酶C通路等。目前DR的临床治疗方法包含: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和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治疗等。激光光凝治疗相对安全且疗效持久,但会损害患者的视觉质量;PPV虽能保留患者部分视力,但手术创伤较大;DR早期可以应用药物治疗,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明确的副作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能从发病机制上有效抑制DR的发生发展,但疗效相对较短。因此开发新型、无副作用且疗效长的药物对于DR的治疗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可以调节趋化因子、黏附分子、γ-干扰素等的产生和表达,对体内炎症反应的产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外实验初步探讨IL-18是否参与DR的发生发展,并进一步探讨其在DR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靶标,进而寻求新的治疗策略,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临床依据。方法1.体内实验:以SPF级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DM组小鼠空腹12h后按65mg/kg体重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连续注射5天,1周后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值高于 11.1mmol/L,成功诱导 Ⅰ 型 DM 小鼠模型。对照(control,CON)组小鼠相同条件下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监测并记录DM组和CON组小鼠的体重和FBG。分别采集各时间点DM组及CON组小鼠眼球,固定眼球后取小鼠视网膜并充分研磨,提取视网膜总RNA,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PCR)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 的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为研究对象,在细胞的对数生长期,分别用完全培养基、含不同浓度高糖(high glucose,HG)的完全培养基和含等摩尔浓度甘露醇(mannitol,Man)的完全培养基孵育细胞,24h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HG干预浓度,成功构建体外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CON组、HG组等不同的培养条件孵育细胞24h,提取RNA,使用RT-PCR检测EA.hy926细胞IL-18、TNF-α、IL-1β、IL-6mRNA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使用免疫荧光染色等检测细胞IL-18的定位及表达,从而阐明IL-18对DR相关的炎症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3.本次研究数据均为≥3个独立实验的平均值±标准差,使用SPSS 21.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通过方差分析和Dunnett检验进行评估,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构建Ⅰ型DM小鼠模型,与CON组相比,DM组小鼠FBG值高于11.1mmol/L,并表现出DM体重减轻的症状。与CON组小鼠1周(22.71±1.50g)、2 周(22.99±1.50g)、3 周(27.00±1.27g)、4 周(26.78±1.71g)体重相比,DM组小鼠 1 周(19.39±1.03g)、2 周(18.95±1.48g)、3 周(18.96±1.33g)、4 周(21.27±1.10g)体重均显著降低(P<0.01)。与CON组小鼠 1周(5.90±1.05mmol/L)、2 周(5.65±1.07mmol/L)、3 周(5.41±1.12mmol/L)、4 周(4.45±1.12mmol/L)FBG 水平相比,DM 组小鼠在 1 周(18.91±2.90mmol/L)、2 周(16.16±3.87mmol/L)、3 周(25.20±2.95mmol/L)、4 周(29.70±2.40mmol/L)FBG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2.提取造模成功后1周、2周、3周、4周CON组和DM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的RNA。与CON组小鼠IL-8 mRNA表达水平相比,DM组小鼠1周(1.76±0.23)、2 周(1.75±0.13)、3 周(1.99±0.23)、4 周(2.66±0.16)IL-18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CON组小鼠TNF-α mRNA表达水平相比,DM 组小鼠 1 周(3.34±0.22)、2 周(3.13±0.14)、3 周(3.81±0.22)、4 周(3.66±0.16)TNF-α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CON组小鼠 IL-1βmRNA表达水平相比,DM 组小鼠 1 周(1.55±0.21)、2 周(1.36±0.19)、3周(2.07±0.13)、4周(2.49±0.12)IL-1β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CON组小鼠IL-6 mRNA表达水平相比,DM组小鼠1周(1.35±0.20)、2 周(1.71±0.22)、3 周(2.13±0.14)、4 周(2.41±0.14)IL-6mRNA相对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3.确定适宜的HG孵育浓度,取对数生长期的EA.hy926细胞,分别用完全培养基(CON组)、含30mM、40mM、50mM、60mMHG的完全培养基和含同等摩尔浓度Man的完全培养基孵育细胞24h。CCK8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50mMHG组可以抑制细胞增殖(91.50±1.73),50mMMan组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96.80±1.63)(均为P<0.01)。4.取对数生长期的EA.hy926细胞,分别用完全培养基(CON组)、含HG(50mM)、IL-18(1ng/mL)和 HG(50mM)+IL-18(1ng/mL)的完全培养基孵育细胞24h,收集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与CON组细胞凋亡率(1.79±0.77)相比,HG组(14.81±0.77)、IL-18组(5.56±1.39)及HG+IL-18组(15.70±2.14)可以促进细胞凋亡(均为P<0.01)。HG 组、IL-18 组、HG+IL-18 组诱导 EA.hy926 细胞 G0/G1 期阻滞。CON组45.4%的细胞聚集在G1期,而HG组62.8%的细胞聚集在G1期(P<0.01),IL-18组61.9%的细胞聚集在G1期(P<0.05),HG+IL-18组57.7%的细胞聚集在G1期(P<0.05)。HG、IL-18可能会导致部分细胞停滞于G0/G1期。5.取对数生长期的EA.hy926细胞,分别用完全培养基(CON组)、含HG(50mM)、IL-18(1ng/mL)、HG(50mM)+IL-18(1ng/mL)的完全培养基孵育细胞24h,提取各组细胞的总RNA。与CON组细胞IL-18 mRNA表达水平相比,HG 组(3.07±0.53)、IL-18 组(4.6 7±0.13)和 HG+IL-18 组(5.12±0.21)IL-18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CON组细胞TNF-α mRNA表达水平相比,HG 组(3.20±0.21)、IL-18 组(3.58±0.18)和 HG+IL-18 组(3.95±0.21)TNF-α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CON组细胞IL-1β mRNA表达水平相比,HG 组(2.35±0.13)、IL-18 组(2.76±0.52)和 HG+IL-18 组(3.03±0.35)IL-1β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CON组细胞IL-6 mRNA 表达水平相比,HG 组(2.55±0.13)、IL-18 组(2.46±0.55)和 HG+IL-18组(2.86±0.13)IL-6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HG、IL-18的刺激可以增加细胞IL-18、TNF-α、IL-1β和IL-6 mRNA的表达,HG+IL-18的共同刺激下期表达量更高。6.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CON、HG、IL-18和HG+IL-18不同干预条件下EA.hy926细胞中IL-18的表达。结果显示,Hoechst33342染液将细胞核染成亮蓝色,CON组IL-18几乎全部分布于胞浆中,颜色较浅,经过HG和IL-18的刺激,胞浆中的IL-18表达增多。结论1.本研究表明,IL-18在体内是DM引起的视网膜损伤的相关促炎因素,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HG、IL-18 均可以诱导 EA.hy926 细胞 IL-18、IL-1β、IL-6 和 TNF-α 的上调促进炎症反应,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与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相关。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中,线粒体DNA(mtDNA)突变介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是对抗活性氧(ROS)的重要抗氧化酶。本研究旨在探究SOD2是否能改善LHON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mtDNA突变介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材料和方法取正常健康人和携带m.11778G>A突变的LHON患者的皮肤以制备永生
学位
背景与目的中性粒细胞作为角膜抗真菌感染的主要力量,其可以通过表达Dectin-1直接识别真菌,还可以通过表达FcγRI和CR1间接识别经调理的真菌,激活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并促进ROS及MPO的产生,杀灭真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小板不仅是止血过程中的重要细胞介质,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其可以与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增强中性粒细胞杀灭病原体的能力。课题组前期实验也观察到:血小板促进中性粒细胞对真菌孢
学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对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人才争夺也随之变成公司取得竞争优势的主战场,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胜地位就必须提高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体系是人才选择就业单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全的激励体系不仅能够增强公司员工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能很大程度的提升员工的工作
学位
研究背景无创产前检测是一种对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DNA(含胎儿来源的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来判断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遗传病的检测方法。在检测过程中,采用文库浓度、胎儿DNA浓度、GC含量、序列比对率和序列重复率等质控指标来评价检测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通常进行无创产前检测的临床实验室会持续收到不同程度的溶血样本,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溶血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无创产前检测质控指标和结果的影响。研究目的
学位
背景及目的维持DNA中遗传信息的完整性对所有生物体而言都至关重要。然而,细胞中的DNA不断暴露于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中,这些因素会破坏基因组的结构,造成DNA损伤。其中,活性氧(ROS)是造成DNA损伤的内源性因素,它可以氧化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造成单碱基损伤和DNA链断裂。ROS诱导的DNA损伤能改变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损害基因组的稳定性,促进细胞衰老和癌变。在4个DNA碱基中,鸟嘌呤
学位
对苗药虎耳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虎耳草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虎耳草乙酸乙酯部位中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鼠李糖苷(1),槲皮素-5-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木糖-(1→2)-β-半乳糖苷(3),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4),槲皮素(5)。为该药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背景和目的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CRISPR 相关蛋白 9(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as9)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高效便捷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方式。CRISPR/Cas9系统由一个具有核酸内切酶功能的Cas9蛋白和一条单链向导RNA(s
学位
塞浦路斯独立后,中国与塞浦路斯并未立即建交,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双方处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与塞浦路斯在外交立场方面面临不同抉择和利益考量。二是塞浦路斯方面内有多方掣肘,外则强权环伺、多番干涉。直到1971年12月,中国与塞浦路斯才正式建交,官方交往开辟了中国与塞浦路斯两国交流发展的快速路径。以2013年为界,中国与塞浦路斯双边关系可分为两大阶段。在1971-2012年,中国与塞浦路斯关系稳步发展
学位
20世纪中期以来,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网站。发展至今,博物馆网站不仅是博物馆重要的宣传窗口,更是储存博物馆资源的数据库。进入21世纪,社交媒体产生并迅速发展,博物馆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纷纷寻求与社交媒体进行合作。由于社交媒体在操作方式、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博物馆社交媒体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展现出超越博物馆网站建设的势头,作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站受到
学位
研究背景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是一种常见的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确诊时多数患者已为晚期。已有研究发现mi RNAs(micro RNAs,mi RNAs)在癌症中扮演着抑制/促进肿瘤因子的作用,可以作为肿瘤治疗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然而现有研究对EAC治疗和预后mi RNAs的报道较少。因此,找到用于EAC治疗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