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各特在《威弗利》中对主流话语的颠覆以及最终与其合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司各特创作《威弗利》以来,评论界就一直关注小说中对苏格兰历史的矛盾性表述。但是,长期以来批评家们要么把这种冲突归结为作者本人对苏格兰传统文化的矛盾情结,要么归结为小说主人公成长中的态度转变。这两种方法都被现代文论视为不可取。前一种传统的传记式批评最终会陷入新批评所谓的意图谬误,因为新批评派认为作者的意图对作品的意义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后一种又束缚于文本之内,完全割裂了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使问题没有最终得到解决。基于前人对《威弗利》中严肃的悲剧性和滑稽的喜剧性这对基本冲突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进一步探索作家和文本背后的文化历史根源。后殖民主义广泛使用了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认为产生知识的话语其实受到权力的隐秘操纵。根据后殖民理论,文本的生成和意义的赋予不在作者和文本本身,而在于生产文本的话语。在英国的主流话语中,苏格兰一直被表述为他者:野蛮,无知,未开化,(所以需要殖民者为他们带来文明的火炬),贫穷,可怕,(所以需要殖民者的控制)。作为苏格兰后裔的英国公民,司各特看到了主流话语对苏格兰的歪曲。为了纠正苏格兰的传统形象,司各特试图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威弗利》中重构苏格兰的真实历史和文化。然而,作者在《威弗利》中试图颠覆主流话语的努力反而与主流话语合谋。 司各特首先通过消除读者的戒备,进入主流话语。由于初写小说与最终发表相差九年,小说副标题一六十年之前成功地避开了令当时的英国读者谈虎色变的1745年苏格兰起义。成功地消除了读者的前理解,进入主流话语,作者便着手重构被殖民主义压制的苏格兰历史:古老苏格兰的忠诚,好客,价值和荣誉。与主流话语中的传统表述完全不同,司各特笔下的苏格兰人并不野蛮,可怕,而是仁慈,文雅,热情,友好,他们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机社会里。因此,与主流话语中把1745年苏格兰起义作喜剧性的表述为未开化的苏格兰人觊觎英国王位相对,对于高地苏格兰人来说这是他们为保持即将逝去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最后一次努力。于是,如此高贵的民族从这片土地上消失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悲剧。由此可见,司各特从内部颠覆了主流话语并重构了被压制的苏格兰文化。
其他文献
“后奥运”经济的走向推测和理论探讨如火如荼。对于新闻界来说,“后奥运”中国新闻宣传的走向也同样值得分析和探索,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涵盖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看罢《梅兰芳》感慨不已,艺术家学不成,是天才。以电影中的梅兰芳做比来度量身边的艺术家,多数不太像。有点儿艺术家气质的人屈指可数,广军、家钵、仲偶、胡伟没准儿入可数之
期刊
尽管非言语交际的产生远远在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前,但是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仅始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人们谈论交际时,总是先想到语言。语言确实是人们交际的一个主要的手
根据传统译学观点,忠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口译准则之一,然而在实际的口译活动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做到完全忠于原文是几乎不可能的。口译工作的时间紧迫性,高压性,两种语言之间的语
对阳泉五矿综放回采巷道煤层自燃原因作了较全面分析,并制定出了防治措施,为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 The reas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fully me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