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符号体验对旅游者地方感影响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i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休闲旅游的发展和特色住宿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经营者涌入民宿行业。然而,大多数民宿经营者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仅凭经验管理民宿。此外,在旅游流动性和资本逐利性的引导下,外地民宿经营者占比更大于本地经营者。他们对地方特色认识较为浅薄、对地方文化的挖掘深度不足,最终导致民宿经营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旅游者体验感不佳。民宿与传统住宿的区别体现在,民宿提供基础住宿外,还成为了旅游者参与地方活动的重要媒介。旅游者选择民宿的内在动因来源于民宿背后所代表的地方知识和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民宿体验活动,民宿旅游者在对民宿、民宿环境、民宿文化等元素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对地方形成确切的符号认知并生成对地情节,在与民宿经营者互动过程中构建共睦态进而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依赖,最终形成对民宿的良好口碑或者再游意愿。因此,民宿经营者要以旅游者及其情感需求为中心,重视塑造地方特色的民宿符号,认识旅游者在民宿体验中地方感的形成规律。本文研究聚焦于民宿符号类型,各类具有地方表征意义的民宿符号对旅游者民宿体验情绪的影响,不同的民宿体验情绪的传导怎样影响旅游者地方感形成。通过国内外关于民宿、民宿体验和地方感的文献研究,对民宿符号体验、旅游者地方感等展开系统研究,提炼出民宿符号的维度、民宿体验的维度以及民宿地方感的维度,从民宿体验中旅游者对民宿符号的认知视角探究旅游者的体验情绪对地方感的影响,并确立了“民宿符号体验(解读、认知和感受)——民宿体验情绪(民宿综合体验的结果)——旅游者地方感”的研究路径。因本文研究主题较为新颖,缺乏直接研究成果,为了结论的科学性,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共同分析旅游符号体验对地方感的影响。在定量分析上,采用实证设计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的问题假设,通过在旅游者住宿期间进行预调研,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因素与体验情绪的作用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在定性分析上,通过对旅游者网络留言的提取来了解体验后地方感的形成和具体影响符号。定量和定性结果相互佐证和对比,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民宿符号通过体验情绪这一关键环节驱动游客产生地方感。中介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民宿符号体验对地方感的中介效应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民宿体验情绪形成影响,民宿符号体验也在部分程度上直接影响地方感的形成。说明民宿符号也对旅游者地方感具有影响,但是影响较小,直接效应则是通过体验情绪这一中介变量产生。民宿符号体验对游客地方感的驱动路径为:游客在民宿旅游中通过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感知、识别和解读民宿经营者建立的各类民宿符号,产生对民宿的判断和情感,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与民宿在情感上的连接,对民宿产生开心、认可、推崇、美好乃至依恋的情感。2.文化符号体验对体验情绪存在三个显著的作用维度。民宿媒介符号和民宿自然符号对民宿体验情绪的三个维度即具身体验、沉浸式体验和高峰体验,未产生显著性影响;民宿文化符号则对民宿体验情绪的三个维度都具有显著性影响;民宿服务符号则对具身体验和沉浸式体验具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对高峰体验则并无显著性影响。总的来说,游客对民宿符号体验主要通过民宿文化符号和民宿服务符号的路径影响民宿综合体验情绪。3.不同体验情绪对地方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游客愉悦体验情绪对地方感具有促进和加强的作用,而游客痛苦体验情绪则不能产生地方感甚至削弱之前产生的地方感。游客体验情绪和地方感都是游客对地方旅游吸引物感受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表达,二者在一定程度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二者发生阶段又具有相继关系。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民宿体验情绪的三个维度,即具身体验、沉浸式体验和高峰体验,分别对游客地方感的三个维度,即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和情感联结具有显著性影响。4.游客特征和体验涉入度对游客地方感形成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性别差异对自然符号体验、地方依赖和地方感具有调节效应;年龄差异对自然符号体验、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具有显著性影响;游客教育程度的差异对文化符号体验和高峰体验具有显著影响性。也就是说,性别和年龄都对民宿自然符号和地方感及其构成维度具有显著影响。该结论与网络文本分析中游客对民宿自然环境要素的留言频率较高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在民宿涉入程度上,与游客自主决策的变量对游客地方感不具有调节效应,与民宿体验有关的变量则对地方感形成具有调节效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包括:第一,研究视角转化:旅游者需求主导为主视角。现有的民宿研究多采用经营者视角,本文主要采取旅游者这一客体视角探寻民宿的经营管理。从旅游者对民宿符号的解读、对民宿的全方面体验所形成的体验情绪中挖掘产生地方感的影响因子。在目的地吸引物的外部刺激因素之下,探寻旅游者心理情感的变化,在静态物与动态情感互动中提炼出影响旅游者地方感产生的符号。在此视角下,本文开创性地解释了民宿符号体验与地方感的内在作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民宿符号体系。本研究分析游客在民宿符号识别和建构过程中以民宿体验情绪为媒介对地方感产生的影响,以及符号体验与地方感的逻辑联系与转化机理。第二,观点创新:民宿地方感形成具有规律性,且地方感的形成具有阶段性。以往对地方感研究多停留在结论性的研究,本文则提出阶段研究的观点,即以体验过程为理论依据,分解地方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和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望理论为依据,本文发现民宿体验已提前到决策阶段,而非入住之时。基于此,对地方感的研究也重视不同体验阶段。第三,方式创新:民宿体验过程中和体验结束的相互印证。以往研究多集中对体验过程的分析,但是情感积累到爆发具有一个阶段性过程,绝非过程中的研究结论能够涵盖。为了更好地还原旅游者的地方感形成结果,本文在过程中研究以外,还对体验结束后旅游者关于民宿的网络留言进行分析,提取影响较大的民宿符号,与过程研究结果相互印证并形成补充,确保了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主要研究贡献如下:理论贡献上,本文在符号理论、旅游体验理论和地方感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首先,拓展和深化了民宿体验研究的视角和内容;其次,开发了民宿符号、民宿体验、民宿地方感等核心概念的量表;最后,构建了“符号体验—民宿体验情绪—地方感”理论模型。本文发现民宿媒介符号对民宿体验不具有显著性影响,民宿服务符号对高峰体验不具有显著性影响,故而据此对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形成更科学的理论模型,以期为未来民宿符号体验对地方感促进研究的主题提供参考。在实践层面,本文认为民宿经营者应当转变认知,在民宿经营中突显文化符号,民宿经营中应强化与地方感相关文化符号供给及其感知体验过程,以游客为导向设计个性化文化符号体验活动,提升游客参与度和高峰体验。
其他文献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让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发展,中国将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构建“数字中国”的目标,并辅以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以鼓励企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以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很多企业都谋求数字化转型,但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尚不清楚。作为经济
宪法宣誓制度在我国2018年3月11日第五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后正式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宪法制度,该制度引起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和学界的研究热情,与很多现代法律制度一样,宪法宣誓制度是从域外被移植进中国的法律土壤中的,这一制度从诞生、发展到塑型都明显受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甚至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囿于域外移植的法律制度进入本土后总是存在一定的初步接触到良好适应的过程,相较宪法宣誓制度在世界范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期,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成为了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路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并将网络基础设施视作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既重视通过投资效应促进其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也注意充分发挥
从历史到现代,每当人类社会暴发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时候,人们将面对一个死亡上升、恐慌不断、经济受阻、交际受限的社会。在2019年末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旧在世界各地持续的蔓延扩展,世界各国依旧陷入到艰难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且未见明显好转趋向。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且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也被世界卫
锰矿是冶炼锰铁合金的重要原料,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增加,对锰矿的需求日益增大。但我国93.6%的锰矿资源属于低品位锰矿,依靠本土锰矿石的产出不能满足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发低品位锰矿的利用工艺已经势在必行。我国超过49.6%的锰矿属于高磷低品位菱锰矿,这类锰矿的锰品位低(Mn0.01),磷矿物分散嵌布于锰矿石中,分离难度大,如何有效地降低高磷低品位菱锰矿的磷含量并提高它的锰品位是国内外锰业工作者
促进与保护健康对于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也是世界各国一直在努力追求的人类福祉。虽然各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存在诸多差异,但有一大趋势是共通的:即医疗保障体系应逐渐向全民健康覆盖发展,且政府在医疗保障筹资中应扮演积极而有效的角色。根据201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筹资:实现全民覆盖的道路》中关于全民健康覆盖的阐述,全民健康覆盖主要涵盖三项内容:覆盖多少人口?覆盖多少服务?覆盖多少费用?无论对于某
规范体系的治理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与重要表征。制定治理规范是治理行为的重要表现,实施治理规范构成治理行为的主要内容。规范多元的格局是当下中国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面对的事实。根据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性质之差异,社会治理领域中广泛存在法律法规等国家法规范,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等社会规范,以及随着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效用的不断增强,党纪党规等党的政策与文件也逐渐成为社会治理规范体系中的重要一元。根据规范
公私观是指人们对“公”与“私”及其关系的根本看法。与西方文化中“public”与“private”(包括东亚文化圈中日本的“公”与“私”)的关切不同,中国传统公私观呈现出了鲜明的精神特质。“贵公”抑或“公本位”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导倾向,那么,“公德阙如论”又何以成为中国近代普遍接受的社会诊断。此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中国传统公私观逻辑的发展所致,问题在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结构方面出现的全新变化。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进,取得卓越成就。在2021年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的脱贫攻坚成绩也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按世界银行相关标准,我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
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推动公租房建设是党和政府重视住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为缓解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推进,人们对于住房需求也愈发迫切。但是,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城市房价高居不下,居民实际收入与住房消费支出之间严重脱节。为应对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我国政府自1998年便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