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国外以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为借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规模受到制约,造成很大损失。出口受阻的农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和水产品。中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造成每年约90亿美元的损失,福建也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灾区。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多领域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不乏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特别是国外关于技术壁垒测定方法的研究已有重大突破。但由于定义的含糊与测量的困难,定性研究仍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分析范式,而且研究深度、研究角度等方面还在不少问题。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寡头竞争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实际调查研究、相关统计年鉴、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料库。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实际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福建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状况、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重点分析福建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战略调整、主要应对主体的对策选择与实施。研究表明,福建出口的农产品中,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资本密集型等产品不具备竞争优势。另外,福建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比较严重,这一状况主要是由外因和内因造成的。外因主要体现在国际上对我国的歧视等;内因主要可以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进行探讨;农户本身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并无直接的关系。通过对某些企业深入调查发现,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过程中,均有自己的主体定位和职能选择,政府与企业的作用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点。从目前福建对外投资的物质基础看,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大自主开发力度,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将有可能成为防范、避免和成功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战略和有效途径。